从美走向责任——约翰·缪尔的荒野美学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世界的不断进步影响了自然世界的健康发展。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荒野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现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翰·缪尔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人物,留下了十余部关于自然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主要描写美国西部的荒野景色。本文运用环境美学中的积极美学和参与美学理论,通过缪尔的系列自然文学作品的解读,研究缪尔的荒野美学。发现美,继而保护美。缪尔的作品既描绘荒野的美丽,又承担起保卫荒野的责任,呈现出从美走向责任的荒野美学。荒野之美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对于自然美的诠释与欣赏。首先,缪尔融合宗教与科学对自然展开双重解读,既书写神性自然,又借助科学知识深入了解自然。同时,他对自然的仔细观察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次,缪尔无偏私地欣赏着全部自然世界。他超越如画自然(picturesquenature)的审美偏好,从自然本身出发欣赏自然,并以积极的态度发掘自然的肯定性审美特征,得出积极的审美判断。保护荒野之责主要从其更新荒野概念和落实荒野保护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缪尔赋予荒野全新、独特的涵义,包括认同荒野权力和倡导回归荒野,分别体现为尊重自然事物与调和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此外,缪尔积极挖掘荒野的价值,从物用价值、野性价值、美学价值三个方面剖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找寻荒野保护的理论基础。最后是荒野保护的实践。缪尔创立塞拉俱乐部,发起保卫赫奇赫奇山谷的运动,推动了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总之,缪尔本人虽未提出系统的环境美学理论,但其系列作品展现了从美走向责任的荒野美学。这种荒野美学不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超验主义,还为环境美学理论带来了新发展,是积极美学与参与美学的延伸,对当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全球化生态危机的应对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全球主要影响力量逐渐向东转移,主要国际事务参与者都试图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供应地,这里同时是东亚通往欧洲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处。在某种程度上,该地区可以被视为整个亚欧大陆地缘政治未来稳定的“关键”。  俄罗斯和中国都是中亚国家重要的经济伙伴。如果从政治和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该地区有着合作关系,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利益往
学位
中国于2012年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俄罗斯在2011年正式出台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俄两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驱动力,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广阔的互利合作前景,但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在两国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尚未被真正开发出来。因此,中俄两国应加强科技产业的合作,实现两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对接,这有利于两国在科技领域彼此
学位
1971年,英国从海湾地区正式撤离,宣告其对海湾地区长达151年的殖民统治落下帷幕。同年12月,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六个特鲁西尔阿曼酋长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联邦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的建立,在短时间内弥补了英国撤离后,海湾地区出现的政治局势真空地带,特鲁西尔阿曼诸国在摆脱英国“保护国”身份后,首次实现以联邦的形式共同参与区域治理。目前,阿联酋作为海湾合作委员
学位
海湾六国(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沙特阿拉伯)均位于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之上,在发现石油资源之前主要依靠珍珠产业、海上商品贸易等行业维系生存和发展,人口密度一直较低。自20世纪30年代起,海湾六国相继发现石油资源,该地区开始出现了外籍劳务。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海湾六国利用石油美元大兴土木,兴建和完善自己的基础设施,大量外籍劳务来到海湾填补这些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随着
学位
西学中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经历过三个阶段:修辞学中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中的隐喻研究和认知科学中的隐喻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家意识到隐喻是有意识的语言选择。隐喻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仅仅从一个层面、孤立地研究隐喻也必然是不够。布莱克(Charteris-Black)以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隐喻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批评隐
学位
政治演讲作为公众演讲的一种形式,在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际舞台上必不可少的政治及外交手段。政治演讲能够充分表达个人的政治观点及态度,对于政治家来说是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有众多学者对政治演讲进行分析与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或语法方面入手,注重对文本中词汇、句法以及修辞手段的分析,而从语用学视角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有关于政治演讲的语言学研究所分析的语
学位
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执政不力导致宫廷政治日趋腐败,地方宗教种族矛盾激化引发动乱频起,经济萧条不得不向欧洲诸国举巨债。在帝国与欧洲列强的征战中领土大面积流失,地方势力趁虚崛起加剧离心倾向,曾经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日趋走向衰亡。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叙利亚地区一批以布斯塔尼、雅泽吉、阿弗拉克、阿佐力和卡瓦基比等思想家为代表的,以阿拉伯基督徒为主的知识精英发起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运动。他们成立秘密组织,
梅·齐亚黛是阿拉伯近现代文化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女性知识精英,其文学沙龙自1913年起一直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末,堪称史上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沙龙。该沙龙吸引了诸多同时代文人学者积极参与,成为一个活跃的民主空间,是埃及现代文学公共领域发展的表现。本文以梅·齐亚黛文学沙龙为切入点,以期再现该时期阿拉伯近现代文化复兴运动的具体风貌,阐释梅·齐亚黛及其文学沙龙在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论文
本论文以复调理论为基础,以叙事学理论,特别是隐性进程理论为支撑,研究了小说《命运:大屠杀与大灾难协奏曲》的复调叙事特征,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作者拉巴伊·迈德胡尼的生平、主要作品、所获荣誉等,并简述了小说《命运:大屠杀与大灾难协奏曲》的内容。其次,对国内外针对该小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共有三个章节。第一章对小说的
学位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已被译为多种语言,是其它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在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研究《诗经》德译本的翻译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施特劳斯(Viktor von Strau?)所译《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三首诗歌作为分析重点,即《鹿鸣》《常棣》和《采薇》,以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策略分析的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