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氮管理模式黑土稻田氮磷迁移转化利用及化学计量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819994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态系统碳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多元素平衡和养分限制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揭示变化环境下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的维持机制。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黑龙江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农业水资源消耗日益增加和化肥施用量过多严重制约当地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降低水肥利用率,氮磷大量流失还会导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本研究为探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黑土稻田氮磷径流流失、渗漏淋失特征、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磷吸收利用规律、植株和土壤碳氮磷累积和化学计量关系,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浅湿灌溉(W)和控制灌溉(C)3种灌溉模式,0、85、110、135 kg/hm~2(N0、N1、N2、N3)4个施氮量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生育期内稻田田面水、渗漏水氮磷动态变化、氮磷输出负荷与流失率;水稻干物质、产量、氮磷吸收转运、水分和氮磷利用效率;植株碳氮磷含量、累积量、分配比例、化学计量比以及氮磷养分限制状况;0~60 cm土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比、层化率;并利用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对7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优水氮管理模式。为建立区域性节水节肥、增产、减排的高效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稻田田面水TN、NH4+-N和NO3--N浓度变化趋势相似,施肥后第1 d浓度达到峰值,7 d后逐渐趋于稳定。控制灌溉模式田面水TN、NH4+-N、NO3--N平均浓度比浅湿灌溉提高23.63%、10.19%、10.50%,比常规淹灌提高32.01%、22.23%、5.63%。施氮处理显著提高田面水TN、NH4+-N和NO3--N浓度(P<0.05)。TP、DP浓度总体变化趋势相似,施基肥后第1 d浓度达到峰值,浓度随水稻移栽后天数减小,第17 d降至峰值浓度的1/5以下。控制灌溉模式,田面水TP、DP平均浓度比浅湿灌溉提高10.75%、5.84%,比常规淹灌提高18.50%、23.77%。施氮对田面水TP、DP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NH4+-N、PP是田面水氮素、磷素的主要形态。常规淹灌模式TN、TP径流平均流失量比浅湿灌溉分别提高16.51%、20.53%,比控制灌溉分别提高81.07%、72.90%。TN、NH4+-N、NO3--N径流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TP、DP径流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大并没有呈现明显规律。(2)稻田渗漏水TN、NH4+-N和NO3--N浓度变化趋势相似,施肥后第3 d浓度达到峰值,在施肥7 d后逐渐趋于稳定。控制灌溉模式,渗漏水TN平均浓度比浅湿灌溉提高16.89%,比常规淹灌提高104.46%。常规淹灌模式,渗漏水NH4+-N平均浓度比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分别提高87.09%、54.62%。施氮处理显著提高渗漏水TN、NH4+-N和NO3--N浓度(P<0.05)。水稻渗漏水TP、DP浓度总体变化趋势相似,施基肥后第5 d浓度达到峰值,浓度随水稻移栽后天数减小,7 d后降至较低水平。常规淹灌模式,渗漏水TP平均浓度比浅湿灌溉提高34.95%,比控制灌溉提高26.41%,N1、N2、N3处理渗漏水TP平均浓度比N0处理降低8.11%~13.37%。NO3--N、DP是渗漏水氮素、磷素的主要形态。常规淹灌模式TN、TP渗漏平均淋失量比浅湿灌溉分别提高7.19%、57.30%,比控制灌溉分别提高11.03%、57.47%。氮素渗漏淋失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施氮处理TP、DP渗漏淋失量均小于不施氮处理。(3)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控制灌溉模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水稻地上部不同器官氮磷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施氮水平,控制灌溉模式的叶、茎鞘和穗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提高了27.80%~43.42%、18.32%~24.97%、13.85%~24.25%,较浅湿灌溉提高了0.96%~13.18%、10.73%~12.86%、10.53%~12.61%;常规淹灌处理相同施氮量下的叶、茎鞘和穗的磷素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提高4.57%~15.30%、12.55%~24.90%、8.56%~13.44%;浅湿灌溉处理相同施氮量下的叶、茎鞘和穗的磷素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提高1.46%~12.64%、1.55%~10.13%、0.13%~5.54%。3种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氮磷累积速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控制灌溉模式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高于浅湿灌溉和常规淹灌模式,常规淹灌模式磷素累积速率高于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干物质、氮磷累积始盛期随施氮量增加而提前。水稻植株平均氮素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比平均干物质、磷素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提前11.39、15.75 d。相较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CN2处理产量最大,CN2和CN3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相同灌溉模式下,叶、茎鞘氮素转运率以及穗部氮素转运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相同灌溉模式下,磷转运量和穗部磷增加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叶片磷转运率低于茎鞘磷转运率,常规淹灌模式茎鞘磷转运量和穗部增加量高于浅湿灌溉、控制灌溉。(4)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生育期内茎鞘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87%~39.43%、0.44%~2.19%、0.14%~0.32%,叶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6.34%~40.83%、0.76%~3.70%、0.14%~0.36%,穗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7.05%~41.72%、0.82%~1.63%、0.24%~0.39%。控制灌溉可提高拔节孕穗期至成熟期碳氮累积量,常规淹灌生育期内磷累积量始终高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3种灌溉模式下,成熟期N1、N2、N3处理较N0处理碳累积量分别提高31.46%、52.55%、57.37%,氮累积量分别提高52.98%、117.63%、144.88%,磷累积量分别提高50.28%、79.85%、93.89%。水稻茎鞘碳氮磷分配比例先增后减,叶碳氮磷分配比例持续减小,穗碳氮磷比例持续增加。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对水稻植株碳含量影响较小,但能提升水稻植株生长中后期氮含量,并降低植株磷含量,从而降低水稻植株C/N,提高水稻植株C/P和N/P。施氮处理显著提高水稻植株氮含量,小幅提升水稻植株磷含量,对水稻植株碳含量影响相对较小,进而降低水稻植株C/N、C/P,提高水稻植株N/P。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植株从磷限制过渡到氮磷共同限制再到氮限制状态,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植株仅从磷限制过渡到氮磷共同限制状态。(5)相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总氮(STN)、土壤总磷(STP)含量和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SOC、STN含量和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STP含量和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相同施氮量,常规淹灌各土层SOC、STN含量和储量高于浅湿灌溉、控制灌溉,控制灌溉各土层STP含量和储量高于浅湿灌溉、常规淹灌,水氮交互效应对SOC、STN、STP含量和储量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区0~60 cm土层土壤C/N、C/P、N/P平均值分别为16.18、28.71、1.84,其中C/P、N/P低于全国农田土壤平均值。土壤C/N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升高,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常规淹灌各土层C/N、C/P、N/P高于浅湿灌溉、控制灌溉。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SOC、STP含量和储量、C/N层化率。黑土稻田选择适宜水氮管理模式可以在维持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加水稻产量、提升水分、氮磷利用效率,并降低氮磷流失风险,通过模糊物元-熵权模型筛选发现CN2处理最优,即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可以达到节水节肥、增产、减排的目的,能够作为黑土区经济适用的水稻水氮管理模式进行推广。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由脂质代谢障碍所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硒(Selenium,Se)虽然是一种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补硒会诱导NAFLD的发生。硒蛋白H(Selenoprotein H,SelH)是一类存在于线粒体且在肝脏中高度表达的蛋白质,高脂饮食条件下,机体脂肪组织的SelH的表达下降,Sel
学位
线粒体蛋白主要由细胞核基因编码,部分蛋白由线粒体基因编码,当线粒体内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质积累时,会将信号传递到细胞质和细胞核,激活一系列分子伴侣,蛋白酶等基因的表达以促进线粒体恢复正常蛋白稳态和功能,这一反应被称为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在后生动物抗病原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UPRmt在哺乳动物
学位
甜瓜(Cucumis melo L.)是葫芦科(Cucurbitacease)甜瓜属蔓生植物,属于世界十大水果型蔬菜之一,仅2020年全球产量就超过4200万吨(FAOSTAT,2020),其中我国种植面积达到39万公顷,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1384万吨)。在自然界中,甜瓜柱头主要分为黄色和绿色两种颜色,以黄色柱头居多。在甜瓜授粉制种以及果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绿色柱头与黄色花粉颜色差异明
学位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可以引起旅行者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也可以引起几日龄和断奶后的牛、羊、猪等经济型家畜腹泻甚至死亡,给全球的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ETEC主要通过饮用不洁的食物和水源感染宿主,经口进入后通过细菌表面的黏附素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主要是小肠上皮细胞,随后分泌肠毒素到肠腔中。肠毒素通过与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或进入细胞内,引起宿主细胞内蛋白表达的改变,激活宿主细胞内信号
学位
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是家禽养殖业中的常见高发病,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内毒素,又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特有的组分,随菌体裂解释放进入肝脏,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肝脏损伤。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1)是一种III类组
学位
十二指肠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是一种有鞭毛的原生单细胞生物。贾第虫感染性包囊可能存在于粪便、污染的水、食物等物质中,经口感染人类或其他动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原生动物寄生虫,贾第虫可定殖在人类的小肠,每年会导致2.8亿人感染贾第虫病。已有研究表明,贾第虫滋养体或其分泌蛋白可以引起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而肠上皮细胞凋亡正是引起贾第虫病症状的主要原因。有关于贾第虫引起肠上皮细胞凋亡以及细胞抵御该寄生
学位
犬弓首蛔虫是一种被忽视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寄生性蠕虫,其宿主较为广泛,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脊椎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其中,犬及其它犬科动物是其终末宿主。人类和其他转续宿主一样,主要通过摄入具有感染性的犬弓首蛔虫虫卵而被感染,导致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as,VLM)、眼幼虫移行症(ocular larva migrans,OLM)、神经弓首蛔虫病(neurolo
学位
猪肠道冠状病毒中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 V)是引起新生仔猪致死性水样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而且存在从猪传播给人类的风险。细胞焦亡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机体的一种先天性免疫效应机制,在抵抗微生物入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asdermin D(GSDMD)作为细胞焦亡主要的效应因子,其成孔活性介导细胞焦亡的发生并促进促炎分子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从而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
学位
十二指肠贾第虫(简称贾第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原生动物类寄生虫,是最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其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水源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贾第虫生活史包括包囊和滋养体两个阶段,其中滋养体定殖于十二指肠,能够通过吸附盘附着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表面。通过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其腹泻、吸收不良和体重减轻等一些不良症状,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原生寄生虫重要的毒力因子,它在寄生虫
学位
人畜关系是影响现代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场动物福利的重要因素。人的态度和个性影响动物的行为,人表现出攻击性和恶劣态度会加深动物对人的恐惧程度,影响对动物的处理和管理,进而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福利水平。猪对人的恐惧程度高,通过慢性应激反应会限制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目前生产实践和现有文献大多探讨短期或者特定阶段的人畜交互操作对猪福利的影响,本研究则聚焦长期的积极人畜关系对猪生长和生产阶段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