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19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著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著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其他文献
1目的通过对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信息进行收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用药特点和辨证用药规律,优化治疗方案,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2方法通过检索医院信息系统(HIS)及电子病历系统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HLD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病例840例,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排序,获取性别、年龄、
目的:观察实按灸对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客观评定其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选用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6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后施以实按灸。每周治疗6次,而后休息1日,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比较疗效。通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痉挛强度分级(Cohen分级)、痉挛频率分级(Penn分级)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健脾解毒通络方联合替加氟维持治疗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单、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的预后因素,为中晚期大肠癌的维持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调取2017年10月~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经过大肠癌根治性手术、有明确病理诊断的、且化疗后采用健脾解毒通络方联合替加氟维持治疗的33例中晚期(ⅡB期-
目的:阐述艾燃烧生成物对皮肤感染模型大鼠伤口愈合的可能机制。对艾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为浅表感染性疾病外用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将SD雄性大鼠编号后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莫匹罗星软膏组、艾烟组、低浓度艾燃烧生成物组、中浓度艾燃烧生成物组、高浓度艾燃烧生成物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在大鼠背部剪一创口,依次在各大鼠创口处滴加80μL相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并用无菌敷贴封闭
目的本次研究以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基础,选取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观察其对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并与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相比较,以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在中风病常规治疗上,治疗组加以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对照组加以常规针刺。两组均每周2、4、6各治疗1次,留针40min/次,共治疗12周,在治疗后两
研究目的:1.主要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内膜容受性、妊娠率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2.次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中药方式和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两者的疗效差异。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综述一: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现代医学概述: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及SCI-HUB、Pub-Med、Springer Li
目的:(1)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患者出现再狭窄的病因病机;(2)观察采用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西药组与单用西药组在吸烟合并椎动脉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效果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DSA或CTA)检查证实狭窄率>70%,有吸烟史,且吸烟指数(SI)大于400;
目的:研究在不同干预手段(电针、丰富康复训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不同治疗时程(3 d、7 d、14 d)下,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脑皮质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表达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治疗方式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阳经郄穴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疼痛分级指数(PR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及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提供更为有效的经穴配伍组方。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丘脑痛患者随机分成阳经郄穴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取穴采用目前针刺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的常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