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了2008年“5·12坟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以后,“志愿者”这个称呼已经被社会各界所熟知,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称赞,这是中国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社会成长的标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掀起了社会志愿服务的高潮。而其中大部分的志愿者是来自于各行各业80,90后的青年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属于他们这一代的社会责任。纵观国内外志愿服务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是促使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也正在兴起“社工——义工(志愿者)”联合服务的模式的探索,社会工作在志愿者的发展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以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系统生态理论为基础,根据南京地区青年志愿者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30名13-34周岁青年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分别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在职人士(非NGO员工)以及NGO组织员工。借鉴社会工作工作方法中的内外影响力范式,将影响青年志愿者行为的各项因素分为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采用定性研究中类属分析法,对30名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登录、编码等深入分析。尝试验证“内部力量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定性力量,造成了志愿者多元化、差异化的特征”、“内外部力量两者之中的一个足够强大就可以引起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以及“内外部力量的强强结合会促使青年志愿者志愿行动的持续化和专业化”等三个假设,探索青年志愿者多样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找寻一条适合我国青年志愿者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依据30名访谈对象的内外部力量的强弱,将其分为内弱外弱、内弱外强、内强外强、内强外弱四个类别,分析发现只有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同时弱小的“青年志愿者”,虽然在某个组织注册,但是几乎没有志愿行为的产生。相反其他三种情况中,青年志愿者们均有参与志愿行动,可见只要两种力量中的一种力量足够强大,就可以促使志愿行为的发生。内外部力量的强强结合产生了最完美的效果。根据这一结果,仔细探查青年志愿者周围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各个社会系统,宏观系统中的社会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所以要尽可能的完善政策系统、培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志愿文化的宣传等。而中观系统中要加强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参与途径的多元化、日常化。而青年志愿者自身也要加强主动性,认识自身的权利,学会规划长期发展的志愿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