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高频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king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以菜薹为主要食用器官,可周年生产,是华南地区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蔬菜。携带AA基因型的白菜类作物属于芸薹属再生率比较低的类型,其不定芽再生困难,农杆菌不易感染且侵染后细胞不易分化,影响了基因工程在白菜类品种改良上的应用。随着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白菜已经成为研究十字花科植物功能基因组的模式植物。高频再生体系是基因功能研究的基础,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将为芸薹属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本文以菜心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苗龄、外植体类型、6-BA与NAA比值、渗透压、琼脂浓度、Ag NO3浓度等对不定芽再生率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了菜心高频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侵染,分别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侵染时间、侵染浓度、选择压及是否添加活性添加剂等菜心遗传转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究,建立了菜心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并优化了菜心高频再生体系。选择3d苗龄的菜心无菌幼苗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以MS为基础培养基,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0.3 mg/L NAA+5 mg/L 6-BA+30 g/L蔗糖+12 g/L琼脂+2 mg/L Ag NO3,外植体再生率达86.67%;选择长势良好的不定芽进行生根培养,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0.3 mg/L NAA+30 g/L蔗糖+12 g/L琼脂+5 mg/L Ag NO3,生根率为73.33%。2.建立了菜心遗传转化体系。构建超表达载体p CAMBIA3301-Bc AMT1.2。选择3 d苗龄的菜心无菌幼苗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预培养3 d,用OD600=0.5-0.6的农杆菌菌液侵染10 min,迅速转移至共培养培养基,共培养2 d后进行恢复培养。不定芽长至1.5 cm左右进行筛选培养,选择压为55.6μL/L的PPT,继代培养2-3次,选择筛选后正常生长的不定芽进行生根培养。不定根生长健壮时开瓶炼苗3-7 d即可移栽。3.转基因植株的初步鉴定。对炼苗成功的菜心植株经PCR鉴定和GUS染色分析,90个外植体,共获得2棵转基因菜心苗,转化率为2.22%。综上,本试验成功建立菜心高频再生体系,再生率为86.67%;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菜心的遗传转化体系,转化率为2.22%。
其他文献
茶组是山茶属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一个组,茶组植物杂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茶种内不同栽培品种之间,茶组内不同种间、或茶组与山茶属其它组间下属物种远缘杂交的研究甚少。金萱(Camellia sinensis cv.Jinxuan)和毛叶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茶组内的两个不同种,它们的历史起源、地理分布、形态学性状、生化特征、遗传物质基础和嘌呤碱代谢途径等都有较大的差异。本
学位
广州饮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劳苦大众,饮茶习惯已遍布各阶层,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清朝至民国时期是广州饮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本研究以17-20世纪中期为时间阶段,通过搜集整理与广州饮茶相关的地方志、年鉴、报纸、笔记文集等历史资料,以国内外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为思路指导,并从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清朝至民国时期广州地区饮茶
学位
柑普茶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主要由茶枝柑与普洱茶,经日晒工艺加工而成。柑普茶有着独特的风味,它不仅融合了普洱茶的茶香与柑橘的果香,更兼具了两者的功能与成分。柑普茶有独特的生晒加工工艺,需将茶枝柑的外皮剥下后,将经过水蒸气蒸软的普洱茶填塞入果皮内,后经历数十天不等的日光干燥工序。在此加工过程中,随着水分挥发,柑普茶的多酚类物质发生热降解。同时,其他内含物质也发生一系列转化。柑普茶的内含物质包括
学位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外来合成化学物质,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的茶叶。目前中国有机茶市场增长较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认证有机茶总面积达到18万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6.2%。尽管目前中国获得认证的有机茶正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
学位
报纸
RNA m~5C甲基化修饰是当前研究热点。随着检测m~5C的技术愈来愈先进,人们在t RNA、r RNA、mRNA等各种RNA中都检测到了m~5C甲基化修饰。有研究表明Nop2是r RNA m~5C甲基转移酶,NSUN2是t RNA、mRNA m~5C甲基化转移酶,DNMT2是t RNA m~5C甲基化转移酶,ALYREF是mRNA m~5C结合蛋白。目前尚未发现RNA m~5C去甲基化酶。矮牵牛
学位
白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是姜科姜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切花和园林应用花卉。其花朵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单萜、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物质。miRNA是一类长约21-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是植物基因表达的一类负调控因子,主要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为了研究miRNAs对白姜花花香挥发性物质合成的影响,本研究以白姜花三个不同发育时期花瓣
学位
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特色水果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由于龙眼成熟于高温盛夏,采后生理代谢旺盛,会出现软化、溶解流汁和腐烂的现象,称为“果肉自溶”,严重影响龙眼采后贮藏销售。有学者研究推测龙眼果肉自溶可能是一种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其中caspase-like相关酶在PCD中起到关键调控作用。脱落酸和赤霉素也参与调控植物PCD过程,具有抑制作
学位
白姜花是姜科姜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优美的花型和迷人的香气,是研究花香代谢机理的理想材料。白姜花主要香气成分为1,8-桉油醇、罗勒烯和沉香醇,萜类合成酶是合成这些萜类花香物质的关键酶,其表达可能受上游的茉莉酸与生长素信号通路调控。本论文以白姜花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LC-MS、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茉莉酸和生长素信号通路的互作及对白姜花花香释放
学位
兰科植物是植物界三大科之一,而大多数兰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科研价值。目前,一些重要的观赏兰科植物已实现组织培养育苗,但组培苗出瓶后生长缓慢导致其生产成本过高。在自然条件下,菌根真菌的共生对于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是必须的,这种互作关系被认为是兰花寄生于真菌。但是否可以利用菌根真菌促进兰花组培幼苗生长?已经具备光合作用能力的兰苗与菌根真菌之间是否呈现特殊的互作机制?本论文以大花蕙兰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