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方法的《七情量表》概念框架和条目库的构建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致病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易经提出天人相应的基本理念,到黄帝内经形成了以藏象五志相关的情志致病理论雏形,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理论荟萃,深化发展了情志致病理论,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学说和诊疗理念。以中国经典哲学思想为基础,情志致病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人体内外部环境的系统关联,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认识及情志相关疾病的预防、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支持。而在当代,随着分子影像、心理测量学等学科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情感与精神特质的定量化、客观化分析逐渐深入,情绪及精神因素对多系统疾病的影响机制探讨得以广泛开展,为心身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机制探索提供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情感本身即存在主观性及个体感受度差异,人体生理病理机制地系统化、动态化特征使得情感的致病机理探索收到一定阻碍。
  当前中医情志研究主要沿袭现代心理测评的技术体系,定量化的情感分析和测评工具的研发为情志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然而,由于脱离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以及中医临床诊疗实际,以客观定量化分析为核心的技术工具难以满足个体感受主观化及模糊化特性的评估需求。因此,结合中医临床的诊疗实际,本研究拟植根中医情志病理论特色,提出基于混合方法的中医七情量表条目库与理论框架的研究实践方案。通过文献整理、临床调查和专家评议及条目库优化等系统流程,建立中医情志病量表条目库及其测评框架。通过中医七情量表条目库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形成中医情志病现代化实践的基础模式,为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应用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范例。
  方法:
  1.情志致病文献分析
  通过对于教材等文本资料的资料整理采用手工查阅的形式,提取“七情”致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及相关疾病表现的信息。对于《中华医典》等电子数据库资源,采用七情的常用描述词和典型的情志病病名作为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组合的形式进行电子数据库检索并记录相关文段。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教材、《中华医典》、《中医药古籍数据库》及《古今医案平台》,筛选并逐条阅读古籍文段和医案内容,盲态提取有关中医七情五志特征的古文,进行领域标记。
  采用全局搜索与逐条评阅的方法,由研究小组成员对文献检索结果、检索内容提取及提取结果评阅与录入分阶段整理与分析。针对文段中提及的与情志相关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病因病机阐述的内容进行提取,经过同义词转换、合并和整理,形成“七情-五志-五脏-病机-症状”的多维度、层次化概念框架,形成七情测评量表的初步概念框架假设,为后续条目库的构建提供基本框架和理论指导。
  在多维度、层次化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各文段内容中情志要素与辨证要素的关联分析,通过各证素与情志因素的共现关系定量化提取,实现对情志要素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识要点分析。
  2.七情五志测量理论框架构建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医藏象理论,中医证素辨证理论及病机要素分析方法为参照,从文献中提取具有情志指向、临床表征和核心病机描述等关键内容。以核心病机推演为线索,实现七情致病的核心知识提取和理论框架构建,建立覆盖“情志-病机-证素-临床表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论模型,为七情量表条目库的系统化构建和完善提供基础架构。
  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以七情五志的临床表征关键词提取和词表归类为两个核心主题。通过明确讨论主题,对情志、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的各自范围进行初步界定。然后,对文献中涉及的情志因素、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的描述及现代释意进行提取、分析和讨论,实现古籍原文的关键词句进行类属划分。之后以七情致病的病机认识为核心,将古籍、医案内容进行梳理,建立“情志-病机-症状”的路径关联,实现情志致病作用初步阐释。最后,以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线索,对框架进行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建立“情志-病机-证素-症状”理论框架。
  3.临床病例调查与框架优化
  为进一步完善七情理论测评框架,本阶段通过开展开放性临床病例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分布,扩充七情测评条目库内容并调整测评框架。本阶段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诊室及治未病科、脾胃科、心血管科、肾病科、呼吸科、睡眠科门诊部或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结合七情内涵和西医情绪认知理论,本阶段的诊断下标准以中医七情理论定义与西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相结合,其中“喜”与躁狂(ICD-10 F31)相应,“怒”与精神和行为障碍(ICD-10 F10-19)相应,“思”与焦虑(ICD-10 F41.1)相应,“悲忧”与抑郁(ICD-10 F32)相应,“惊恐”与惊恐(ICD-10 F41.0)相应。对于同意参与调查的患者进行入组。运用开放性调查方法对符合研究小组制定的七情诊断的患者进行调查和信息采集。采集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临床症状表现,个人情绪状态,情志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等。最后,将临床调查数据与文献分析结果相整合,实现测评框架的调整和优化。
  4.定性访谈和测评逻辑梳理
  以概念框架及条目库为分析焦点,对中医师进行深入的焦点访谈以分析情志病辨证分析的核心思路和决策细节。结合条目库和测评框架,采用滚雪球抽样及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7位以上具有情志病诊疗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访谈。结合访谈提纲,针对情志界定和情志因素与疾病症状关联性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访谈,形成访谈记录。遵循定性分析的系统流程,借助Nvivo软件,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资料记录、编码标记和主题分析整理的系统流程,实现七情量表测评条目库与理论框架的优化。
  结果:
  经过文献评阅和内容提取,共提取各情志相关的辨证核心要素45个,主要包括七情要素7个,五志要素5个,气机要素8个,脏腑要素11个及其他要素14个,七情症状146个。七情理论中致病情志要素以“喜”、“怒”和“忧”为主,病及脏腑要素以“心”、“肝”、“脾”和“肾”为主,而影响神志则以“神”和“志”最多。统计分析结合现实七情致病理论中的病机认识以脏腑气机失调为主,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
  在临床开放性调查阶段,总计纳入患者285名,患者中出现的情志相关症状共计109个,其中的59个症状出现频次达30次以上,占病例数的前10位的症状分别是:失眠(249例)、多梦(219例)、心烦(202例)、急躁易怒(200例)、胁肋不适(200例)、窜气感(193例)、气行则舒(189例)腹胀(189例)、善太息(167例)。从中可以看出,情志病常见症状有以下特点:①“失眠”、“多梦”、“心烦”等心系症状出现频率较高,提示情志病患者心神受扰;②“急躁易怒”、“胁肋不适”、“口苦”等肝系症状出现频率较高,提示情志病患者容易出现肝郁化火的症状;③气机不畅的症状“气行则舒”、“胁肋不适/胁胀”、“窜气感、腹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提示情志致病主要伤及心、脾、肝三脏,而病机特点以气机失调为主,与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结合文献与临床调查结果,去除重复症状后共得到情志症状212项。经过小组讨论,分别对各个症状涉及的证素打上标签,汇总形成了初版的七情测评条目库。
  通过对中医临床医师进行深度访谈,围绕情志病的核心病机认识,情志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情志病的分析思维逻辑以及情志病临床测评工具的功能需求4个主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测评框架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建立的七情量表测评条目库覆盖情志病相关症状及临床表征192个,涉及情志病辨证要素20个。在“情志-病机-证素-症状”的理论框架下,实现了七情量化测评条目的横向整合和辨证逻辑的纵向梳理,体现了中医情志病辨识的核心特色,为情志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基础工具。
  结论:
  本研究植根于中医情志致病特色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的实际需求,通过文献整理、小组讨论、临床调查、定性访谈的系统化流程,构建中医七情量表初步的条目库和测评理论框架。在研究过程中融合了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定量化分析方法以及小组讨论、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中医情志病测评框架构建方法学范例。建立了“七情-五志-五脏-病机-症状”的多维度、层次化情志致病理论模型。为中医情志病的个体化、系统化评估提供结构基础。结合中医临床诊疗场景的实际需求,从个体感受和疾病评估两个核心目标着手,分析建立了以情志定性,脏腑病机推演,关联程度定量分析的测评逻辑框架。为后续的自动化、系统化测评实施提供核心程序。经过系列研究,形成了以定性定量混合方法的情志病测评方法学范例,实现了中医情志理论现代化应用的方法学创新,具有一定的科学型、实用性和创新性。
  由于中医情志病理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形成的研究材料卷帙浩繁。且受时间等因素限制,本研究文献调查和临床样本采集的数量和范围仍十分有限。同时,定性定量方法与中医药理论的实际契合仍未能达到十分理想的程度。复杂定量分析方法的系统解释和应用仍是相关研究的重大挑战。而定性研究中涉及的观点和资料,不可避免的受到参与者主观判断及知识架构的影响,无法全然还原情志致病的本质内涵。相关研究方法仍需在长期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藏鸡作为研究高原适应的典型模式动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其已适应了高原低压、低氧、高寒及高辐射的恶劣自然环境。为了探索藏鸡高原适应性的遗传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饲养在高海拔的藏鸡(TC)、低海拔的藏鸡(LTC)、高海拔的彭县黄鸡(HLC)和低海拔的彭县黄鸡(LC)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心、肝、肺和脑等4个组织(3个生物学重复),一共48个组织样本。通过对48个组织样本构建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RN
学位
目的:评价国产新型口服O霍乱疫苗(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全菌体,recombinant-subunit-B/killed Cholera whole cell,rBS-WC)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以及对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结论:1.OrBS-WC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免疫3剂量比2剂量的免疫效果好.2.疫苗对受试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是对肠道有益菌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间菌
学位
目的:  以接受过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辅助化疗依从性以及中医药治疗时间各自对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并对多个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为患者探索更多的辅助治疗模式。  方法:  通过对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诊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17例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分别根据辅助化疗依从性情况(有
第一部分输卵管重复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输卵管重复异位妊娠对育龄期妇女的生命健康、生育结局和心理状况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输卵管妊娠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中国内地二胎政策的开放,输卵管重复异位妊娠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本研究致力于探讨输卵管重复异位妊娠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早干预和二级预防,改善有输卵管妊娠病史患者的生殖健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ICU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患者与急性骨骼肌肉萎缩进程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9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符合纳排标准的94例ICUAW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ICUAW的中医证型分布包括脾胃虚弱证(37例)、肺热津伤证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真实世界中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growth factor,VEGF)治疗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wAM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不同中医证型wAMD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其各项疗效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以进一步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数据来源:2019年8月-2020年1月
目的:  观察健脾生髓膏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性疲乏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化疗后疲乏的气血亏虚型患者120名。120名患者随机分为膏方组60名和对照组60名。膏方组采用健脾生髓膏方联合含铂双药化疗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含铂双药化疗进行干预。两组
目的  基于“痊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提供我院中药复方治疗Ⅲ期大肠癌的临床数据及疗效;挖掘导师治疗Ⅰ-Ⅲ期大肠癌根治术后瘀毒蕴结证型患者的用药规律,意在研究导师诊治过程中的理法方药及组方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案。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的作用机制,初步阐释祛瘀解毒法治疗大肠癌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指导祛瘀解毒方对炎症微环境下肠癌小鼠的抑瘤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一
研究目的:  探究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高频中药的用药分布特点。  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通过以“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中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为关键词,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进行文献检索,运用Excel365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文献整理,收集文献的篇名、中西医诊断、证型、治法、处方、中药、性味归经等资料,
目的:  本研究将男性不育症患者分为精子DNA碎片率(DNAFragmentationIndex,简称DFI)正常和精子DNA碎片率增高组,对两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精子DNA碎片率增高的影响因素和中医病位、病性的分布规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精子DNA碎片率增高的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