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恩·埃尔斯特是当代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78年出版的《逻辑与社会》一书,是标志“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创生的奠基性经典著作之一。《逻辑与社会》运用现代逻辑特别是模态逻辑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树立了现代逻辑应用研究的一个典范,为现代逻辑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和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逻辑与社会》一书进行深入系统的解析,阐发“逻辑应用”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创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机理,表明这种研究对于在社会科学中运用逻辑、发挥逻辑的社会功能的重要启迪意义,同时对埃尔斯特的有关观点与论证予以批判性研讨。
本文主要由四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言”,概述了《逻辑与社会》一书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模态逻辑的社会视域”,首先概述了现代模态逻辑研究的发展及其在哲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评述了埃尔斯特关于模态逻辑在社会科学中之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关于“政治可能性”的逻辑分析,并系统评述了埃尔斯特运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对“必然”和“可能”模态所做的相对化分层,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第三章“新型‘现实矛盾’理论的提出”系本文的核心,集中研讨埃尔斯特运用现代模态逻辑所提出的“现实矛盾”思想特别是“社会矛盾”思想,对之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本章运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区别的理论,表明埃尔斯特所刻画的两类“心智矛盾”:矛盾期望和矛盾信念,实际上仍是人类认知系统中实际存在的“逻辑(自相)矛盾”,并将之推广到解释“逻辑悖论”;而埃尔斯特所着力刻画的两类“社会矛盾”:反终极性和次优性社会现象,则是“辩证(客观)矛盾”的两种特殊类型。据此肯定了埃尔斯特在对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思想的“分析性重建”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表明其现实矛盾理论的贡献在于厘清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关系”在描述现实矛盾中所起的基础作用,为把握辩证矛盾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的特殊途径,也为“分析风格的辩证矛盾理论何以可能”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揭示了其中由于对“辩证矛盾”的偏狭理解所导致的种种问题与缺陷。
第四章“现实矛盾理论的应用”,评述了埃尔斯特运用其“现实矛盾”思想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二元理论”,以及他通过社会变迁中集体行动理论的探究,系统地运用博弈论工具把握集体行动理论的微观基础,从而开创“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理论脉络。同时也解析了其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缺陷。
本文结语“启示与展望”,表明本文所揭示的《逻辑与社会》一书的成就与问题,既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彰显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现代逻辑成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表明坚持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统一,才是分析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由四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言”,概述了《逻辑与社会》一书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结构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模态逻辑的社会视域”,首先概述了现代模态逻辑研究的发展及其在哲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评述了埃尔斯特关于模态逻辑在社会科学中之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关于“政治可能性”的逻辑分析,并系统评述了埃尔斯特运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对“必然”和“可能”模态所做的相对化分层,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第三章“新型‘现实矛盾’理论的提出”系本文的核心,集中研讨埃尔斯特运用现代模态逻辑所提出的“现实矛盾”思想特别是“社会矛盾”思想,对之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本章运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区别的理论,表明埃尔斯特所刻画的两类“心智矛盾”:矛盾期望和矛盾信念,实际上仍是人类认知系统中实际存在的“逻辑(自相)矛盾”,并将之推广到解释“逻辑悖论”;而埃尔斯特所着力刻画的两类“社会矛盾”:反终极性和次优性社会现象,则是“辩证(客观)矛盾”的两种特殊类型。据此肯定了埃尔斯特在对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思想的“分析性重建”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表明其现实矛盾理论的贡献在于厘清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关系”在描述现实矛盾中所起的基础作用,为把握辩证矛盾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的特殊途径,也为“分析风格的辩证矛盾理论何以可能”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揭示了其中由于对“辩证矛盾”的偏狭理解所导致的种种问题与缺陷。
第四章“现实矛盾理论的应用”,评述了埃尔斯特运用其“现实矛盾”思想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二元理论”,以及他通过社会变迁中集体行动理论的探究,系统地运用博弈论工具把握集体行动理论的微观基础,从而开创“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理论脉络。同时也解析了其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缺陷。
本文结语“启示与展望”,表明本文所揭示的《逻辑与社会》一书的成就与问题,既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彰显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现代逻辑成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表明坚持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统一,才是分析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