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一百七十首》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利(Arthur Waley,1986-1966)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翻译家之一。《中国诗一百七十首》是韦利第一本英译中国古诗集。本文以《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为研究对象,认真考证、分析了韦利译诗的音韵特点、意象处理方式及其他相关问题。在此之外,本论文以寻找谬误为引导,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中的错译、漏译,旨在客观公正地呈现韦利译诗特点及其译诗之优劣。   首先,本文通过认真考证和仔细对照,确定了英译《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中每首诗所对应的中国古诗,为之后的分析打下基础。   其次,主要分析了《中国诗一百七十首》的音韵特点。我们认为,不押韵是韦利译诗的重要特点之一,译诗中主要采用了重音节奏的“跳跃韵律”,这与韦利朴实直白的译风以及他对“字字对译”的尝试是分不开的。本文还通过大量例证详细分析了韦利对“叠音”的三种处理方式。   第三,以例证为基础仔细分析韦利译诗使用意象的特点。寻找谬误并推知其可能存在的因为贯穿意象分析始终。我们着重考察了译诗中意象丢失与信息丢失、意象错位与信息偏离、主语与典故处理等方面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考虑了韦利译风产生的历史背景(韦利与庞德等人的交游等)以及韦利作品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以上工作,本文力图客观、公正、全方位地呈现韦利译诗手法特征及译诗处理之优劣。
其他文献
通过某SHW6 - 1 2 5 -H(A)往复炉排炉的实测 ,得出了不同运行工况下炉排片上的温度分布及最高温度 ;指出了不同因素对炉排片温度的影响 ,为在炉排片结构一定、燃料特性一定的
本论文以新时期本学科的一份外国文学学术期刊《国外文学》为考察对象,运用传播学、媒介学、接受研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国外文学》28年来基本发展历程的梳
本文关注晚清时期甲午战争以前旅居日本的中国人的竹枝词创作。竹枝词是这一时期旅日文学作品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相比纪实性和功利性更强一些的游记创作,竹枝词创作的文学色
许多工艺在得到国际关注之前都已经历了长达20年的应用期.这些工艺经常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或者由于来自立法方面的相应压力而无法成型.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较早地对外通商,因此其文化深深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在商业文明的影响下,整个城市表现出平民性、务实性、多元多变的文化品格。本文吸收前人的研究
本文对王十朋作专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王十朋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倾向。王十朋的生平前人研究较多,本文选择其生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王十朋於绍兴二十
研究和分析汉字笔画的变形规律,是确立字形规范标准以及进行字形的系统化整理的基础和前提。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语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现代汉字字形规范工作
城市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性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城市具有相通之处,而分开独立地来看,每一座城市又可被视为所在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储藏所。因此可以说城市是一种多元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难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变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坛涌现了一批直接表现该事变及其引发的中国抗战现实的文学
当一个收藏家面对平生见过的最美丽天平的时候,他会怎样做?当四个收藏家围绕在这个最美丽的天平周围,但却不知应该怎样使用它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做?尝试着试图移动各种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