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学特点、治疗及转归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n85281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医学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各种病因导致胰酶的异常激活,继而引起胰腺部分炎症性改变,可伴有其他器官的功能改变甚至功能障碍,每年全球的发病率为13~45/10万。临床上常将急性胰腺炎分为三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MAP病情轻,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死率极低,MSAP和MAP进展迅速,经常合并局部或全身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干预,可能危及生命,死亡率高。因此,如何早期判断AP病情及治疗,依然是国内外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胰酶消化学说仍占主要地位,其核心的观点为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由于各种原因在腺泡细胞内被提前激活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而导致一系列酶原的活化,最终引起胰腺组织自我消化而导致炎症发生。AP的发病因素繁多复杂,由于人种、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病因素存在差异。国内的常见病因前三位分别为:胆源性因素、高脂血症性因素、酒精性因素,而在西方国家,其他病因包括: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遗传性、胰腺或壶腹部肿瘤、药物和毒物、感染性、胰腺外伤、胰腺分裂、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自身免疫性、高钙血症、血管炎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部分患者病因尚未明确。在AP病情进展过程中,胰酶异常激活,胰腺组织遭到损伤,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导致炎症连锁反应,引起AP相关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胰腺假性囊肿(PPC)、急性坏死物积聚(ANC)、包裹性坏死(WON)、感染性胰腺坏死(IPN)、胰管离断综合征(DP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胰性脑病(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高血糖症等。目前临床上常应用BISAP、Ranson、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和改良Marshall等评分系统来对AP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评估,此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压积、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钙等检验指标也可以用于早期判断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急性胰腺炎一旦确诊,即应给予早期治疗,主要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胃肠减压、禁食、脏器功能的维护和支持、抑制胰腺外分泌和抑制胰酶活性、改善胰腺微循环、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止痛、内镜治疗、中医中药的应用、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的处理、病因针对性治疗等。近年来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的广泛应用更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有效提高总体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AP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且未被完全阐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SAP,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在疾病早期对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做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及时给予有效、针对性强的治疗手段,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意义重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73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预后,并分析了临床上可用于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相关临床检验指标。以求对近年来AP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AP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临床资料及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P的有效且完整的病例1173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年,沈阳),所有经临床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慢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患者以及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已经被排除在外。利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病例报告表,根据研究计划表各预设时间节点计划记录的研究内容,完整录入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体征、起病时长、既往基础疾病、病因与诱因、实验室检验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各评分系统评估结果、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及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和持续时间、预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信息。2.研究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导入并整合已收录病例的临床数据。使用SPSS25.0版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不满足方差齐性的资料使用Brown-Foreythe检验,多组间比较,满足方差齐性者使用SNK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者使用Dunnett T3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描述,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遴选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分析,相关分析使用Pearson及Spearman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1173例患者中,男性764例,占全部病例的65.1%;女性409例,占全部病例的34.9%,男女患者比例为1.87:1。年龄范围在13~8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9.64±15.02)岁;男性的年龄范围在13~8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9.02±15.22)岁,女性的年龄范围在12~8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0.79±14.58)岁,其中青年组(≤44岁)共455例,占所有病例的38.8%,中年组(45~59岁)共442例,占所有病例的37.7%,老年组(≥60岁)共276例,占所有病例的23.5%,AP的高发人群以青中年为主。2.病因胆源性胰腺炎489例(41.7%),高脂血症性胰腺炎287例(24.5%),酒精性胰腺炎68例(5.8%),肿瘤性因素(包括胰腺肿瘤、壶腹部肿瘤等)32例(2.7%),医源性因素(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小肠镜操作术、外科手术等)29例(2.5%),特发性胰腺炎268例(22.8%)。与胆源性及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相比,酒精性胰腺炎明显好发于男性(P<0.05)。在不同的年龄段中,胆源性胰腺炎主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群体,而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和酒精性胰腺炎好发于青中年患者群体(P<0.05)。3.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99.32%),疼痛部位多为中上腹部,突然发作,疼痛呈持续性,蜷曲或前倾体位可缓解,可伴有腹胀(77.58%)、恶心(64.62%)、呕吐(52.43%)、发热(26.51%)、黄疸(7.50%)、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9.13%)等症状。有5例(0.04%)老年患者入院时仅表现为轻度上腹部不适,无腹部疼痛及其他症状(呕吐、发热等)。在SAP患者中,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症状的患者比例高于MAP及MSAP患者(P<0.05),而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中出现腹痛症状的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腹部体征体格检查以中上腹部局部压痛最为常见(86.02%),其他体征包括腹肌紧张(24.04%)、腹膜刺激征(29.16%)、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6.18%)、Grey-Turner征(0.04%)、Cullen征(0.03%),部分患者无任何阳性体征(8.70%)。在SAP患者中,出现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Grey-Turner征、Cullen征的患者比例均高于MAP及MSAP患者(P<0.05)。5.生命体征SAP患者的心率、体温、呼吸频率均比MAP患者和MSAP患者高(P<0.05);而MAP、MSAP、SAP患者的收缩压无明显差异。6.临床检验指标SAP患者的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糖均高于MSAP及MAP患者,而淋巴细胞(L)、血钙和血白蛋白(ALB)则低于MSAP、MAP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为SAP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NLR、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预测SAP的ROC曲线并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曲线下面积,为0.903,其最佳临界值为11.23,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0,0.794。7.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腹部B超、腹部CT检查。腹部CT提示胰腺异常表现者有1164例,阳性率99.23%,腹部B超提示胰腺异常表现者有996例,阳性率84.91%,腹部CT阳性率明显高于腹部B超(P<0.05)。8.严重程度评估情况MAP 患者共 422 例(40.0%),MS AP 共 402 例(34.3%),SAP 共 349 例(29.8%),按照年龄情况由大至小排序为:MSAP[(51.49±16.33)岁]>MAP[(50.01±17.54)岁]>SAP[(44.31±15.10)岁](P<0.05);SAP 好发于青年人群(P<0.05);相较于MAP及MSAP,SAP更好发于男性人群(P<0.05);高脂血症胰腺炎及酒精性胰腺炎比胆源性胰腺炎更容易发展为SAP(P<0.05)。9.并发症共有100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85.59%),其中ARDS共37例(3.2%),MODS共21例(1.8%),肺部感染共424例(36.1%),胸腔积液共343例(29.2%),胰腺液体积聚及胰腺假性囊肿共123例(10.5%),感染性胰腺坏死共24例(2.0%),肝功能异常共608例(51.8%),肾功能异常共138例(11.8%),肠麻痹共751例(64.0%),脓毒症共425例(36.2%),胰性脑病共9例(0.7%)。在SAP患者中出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多于MAP和MSAP患者(P<0.05)。10.一般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恢复饮食平均时间(6.45±4.91)天;主要进食方式为经口饮食或胃管内注食(1147例,97.78%),少数患者(26例,2.21%)经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腹痛腹胀消失平均时间为(4.91±3.21)天,腹部体征消失平均时间为(6.32±3.9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40±8.94)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7665.32±31491.61)元。1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使用1149例给予了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治疗,占全部病例的97.95%,其中891例予奥曲肽注射液静脉给药,258例予注射用生长抑素静脉给药。两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有效率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腹腔穿刺引流的应用出现腹腔积液的患者有402例,占全部病例的34.5%,其中有297例患者予腹腔穿刺引流治疗。其中MAP患者11例,MSAP患者51例,SAP患者235例。SAP患者中,出现腹腔积液并需要穿刺引流治疗的患者明显多于MAP和MSAP患者(P<0.05)。13.中医中药751例患者出现肠麻痹,口服中药组339例(45.14%),肠麻痹平均恢复时间为(4.55±1.23)天,平均恢复饮食时间为(4.93±2.05)天;灌肠组170例(22.64%),肠麻痹平均恢复时间为(5.37±1.45)天,平均恢复饮食时间为(5.98±2.61)天;口服中药联合灌肠组81例(10.79%),肠麻痹平均恢复时间为(4.32±1.69)天,平均恢复饮食时间为(4.64±1.97)天;对照组161例(21.44%),肠麻痹平均恢复时间为(6.87±1.14)天,平均恢复饮食时间为(7.75±2.48)天。口服中药联合灌肠组的肠麻痹恢复时间及饮食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其他组(P<0.05)。14.液体复苏开始时间早期组(<24小时)在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腹部体征缓解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中期组(24~48小时)及后期组(>48小时)(P<0.05)。而三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体有效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预后及转归治愈 729 例(62.15%),显效 223 例(19.01%),好转 191 例(16.28%),无效23例(1.96%),死亡7例(0.59%),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7.44%,死亡率为0.59%。其中MAP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MSAP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8.01%,SAP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69%,SAP患者中,治疗无效或死亡的人数明显高于MAP及MSAP患者,SAP预后明显差于MAP及MSAP(P<0.05)。结论1.AP发病率逐年上升,以青中年男性发病为主,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胆源性因素为最主要的病因,各病因发病均以男性为主,与胆源性及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相比,酒精性胰腺炎明显好发于男性。胆源性因素是中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而青中年患者则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和酒精性胰腺炎为主;2.高脂血症性及酒精性胰腺炎更容易进展为SAP,SAP常合并多种并发症,预后差,病死率高,AP常见的并发症为肠麻痹、肝功能异常、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脓毒症等;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可在临床中应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且检测快速、简便,成本低,敏感性及特异性亦较高;4.SAP患者更容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而且在SAP患者中,出现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Grey-Turner征、Cullen征等体征的患者比例亦高于MAP及MSAP患者;5.SAP预后差于MAP及MSAP,SAP患者中,治疗无效或死亡的人数明显高于MAP及MSAP患者;6.治疗上强调个体化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整体治疗,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尽早有效的液体复苏、中医中药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背景:髋臼骨折通常由车祸、高处坠落及重物砸伤等高能量损伤因素导致,常合并重要脏器损伤。因其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复位固定困难,如何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研究领域的难点。髋臼是髋关节重要的组成成分,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髋臼解剖结构并维持其稳定固定,尽早实现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随着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对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依据患者髋臼的解剖形态进行个性化设计一体化翼型接骨板,实现了植入物与髋
学位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而急性心肌梗死又是其中的头号杀手,近几年我国的心肌梗死患者数量也明显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传统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有溶栓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由于心肌细胞的再生能力有限、药物和手术修复周期较长、以及心脏移植来源缺乏等限制了其广泛运用。心肌梗死之后心肌细胞的恢复十分有限,使得已损伤的部分心肌组织很难恢复。经过
学位
研究背景根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2020年研究报告,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0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约193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10%,死亡病例在全世界大约94万(占9.4%)。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结构的改
学位
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原发骨肿瘤,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被揭示。应对骨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和化疗的联合应用,然而手术切除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化疗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确定骨肉瘤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来开发替代疗法或提高现有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近年来,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相关研究中。本研究
学位
目的:针对目前华南人群的股骨滑车的研究不多,尤其是远端滑车的解剖形态学。本研究通过研究华南正常人群的髌股关节股骨远端滑车的解剖形态,获取华南正常人群的髌股关节的滑车的解剖参数,并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性别二态性的分析为设计华南人群合适的假体提供参数。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126例受试者的股骨CT扫描资料,建立股骨的三维模型以及基于TKA手术原理的坐标系,通过建立统一的选点和截骨标准,在设定好的程序下自动
学位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目前国际和国内指南推荐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长期接受这些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肝脏疾病进展的风险,但长期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是一种炎症性肺部疾病,尽管该疾病在基因、蛋白组学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等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但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这些基因与该疾病相关性强弱关系如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现有研究中,与ALI/ARDS相关性最强的关键基因,并
学位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进行髓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骨化髋关节囊组织与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患者的髋关节囊组织进行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差异性表达谱筛选及功能分析,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骨化相关的差异CircRNAs、通路及基因。方法:选取3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
学位
目的:辐射致严重淋巴细胞减少者,远期预后较差。从免疫学角度来讲,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表明辐射诱导淋巴细胞减少是免疫编辑状态失衡的表现之一。而外周血免疫细胞相较于淋巴细胞而言,一方面可将辐射诱导淋巴细胞减少进一步分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为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供更多的治疗线索。我们试图研究消化系统肿瘤围放疗期外周血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特点和预后价值,揭示不同免疫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学位
研究背景: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s,CPs)是解剖上发生于下丘脑-垂体轴的上皮性肿瘤。根据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分型,分为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damantinomatous craniopharyngioma,ACP)和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apillary craniopharyngioma,PCP),其中ACP占90%以上。尽管颅咽管瘤属于良性肿瘤,但其总体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