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生理及分子响应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j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低温可抑制林木生长,是林木面临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红松(Pinus koraiensis)与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均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但自然分布区域与引种结果均表明西伯利亚红松的耐寒性更强,二者之间耐寒差异机理探讨对生产应用意义重大。本研究以5年生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不同低温和不同低温胁迫时间的处理,研究其生理及分子响应过程,结果如下:
  (1)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膜透性PM、活性氧RO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SP外,各生理指标在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间的差异显著(P<0.05);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各生理指标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差异极显著(P<0.01),大部分生理指标在不同的胁迫时间下差异极显著(P<0.01)。从0℃到-40℃,红松幼苗的PM、相对电导率REL、ROS和丙二醛MDA高于西伯利亚红松,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SS、Pro和SP含量低于西伯利亚红松,表明西伯利亚红松相对红松具有更强的耐寒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各生理指标具有棚似的变化趋势:SS和Pro含量在0℃开始升高,-20℃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再发生变化;其它指标在20℃-20℃之间上升,-20℃-40℃之间保持不变,-40℃-80℃之间急剧下降,预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幼苗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在-40℃~-60℃之间。除CAT外,所有的生理指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
  (2)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业红松的光合和气孔特性比较研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气孔开度和气孔面积等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随着温度的降低与胁迫时间的延长,这些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在-20℃处理6h时,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测定指标较红松高,表明西伯利亚红松对瞬时低温胁迫抵御能力较红松强。
  (3)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低温胁迫下红松相关基因表达。不同处理条件下红松的测序结果得到71987条unigene,其中38905条unigene与已知的基因具有同源性。0℃和-20℃的低温胁迫下,分别有10924和9842条差异基因(DEGs),低温胁迫6h、24h和48h时,分别有9842、9250和9697条DEGs。34条DEGs(22上调,12下调)参与低温信号的识别与转导,其叶31条DEGs与钙信号途径相关,只有3条DEGs与脱落酸(ABA)合成与结合相关;8个转录因子被识别参与转录调控,分别为AP2(乙烯响应因子)、WRKY、EIN3(乙烯不敏感3)、MYB、ZFP(锌指蛋门)、VOZ(维管植物一锌指蛋白)、bHLH(基本的螺旋-环-螺旋)和NAC转求因子,共包含96条DEGs;27条DEGs参与抗氧化过程,包括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SOD(超过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蓝铜蛋白、谷氧还蛋白和热激蛋白。
  (4)低温胁迫下两伯利亚红松测序结果获得97376条组装好的unigene,其中56994条unigene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性。O℃和-20℃低温胁迫下,分别有1562和871条DEGs,6h、24h和48h低温胁迫时间下,分别有871、1397和872条DEGs。27条DEGs(17条上调,10条下调)参与低温信号的识别与传导,其中16条DEGs与ABA信号通路相关,11条DEGs与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36条DEGs编码5个转录因子(AP2、MYB、NAC、ZFP和bHLH)调控低温相关基因的表达:20条DEGs参与抗氧化过程,包括POD、CAT、GPX、APX、谷氧还蛋白。
  (5)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基因瞬时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的低温处理下西伯利亚红松转录组的DEGs数目远小于红松,进一步说明西伯利亚红松的耐寒性高于红松,在相同的低温处理下只需较少的基因发生变化来抵御低温。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具有相似的分子调控机制。
  本研究从生理与分子调控两方面来揭示红松与西们利亚红松抵御低温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控过程,为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引种、分布以及针叶树种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牛疱疹病毒5型(Bovine herpesvirus 5,BoHV-5)是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的一员,感染犊牛后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疾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oHV-5感染首先在口腔或生殖器粘膜产生裂解感染以进行病毒复制;随后沿嗅觉和三叉神经途径逆行到感觉神经元,在此建立以潜伏期相关转录为特征的潜伏期;受到应激刺激后再激活,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  α疱疹病毒有两个典型特征:在神经细胞中
A型流感病毒能够对人、家禽和鸟类等造成急性呼吸道感染,对公共卫生健康和全球经济稳定造成潜在威胁。流感病毒的高致死率和潜在的跨种传播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现有的针对季节性流感毒株的疫苗在公共卫生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重组率高的特点,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出了艰巨挑战。在流感病毒感染的过程中,病毒的逃逸、复制、增殖及其引发的炎症等均离不开病毒自身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考虑到病
学位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大概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我国为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狂犬病毒主要感染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狂犬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然而对于RABV的致病机制,尤其是如何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仍不明晰
学位
  根据大肠杆菌O157:H7eaeA基因已发表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P1/P2,扩增eaeA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其长度为2805bp。根据该基因的酶切图谱和表达载体多克隆位点,在上、下游引物中加入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为得到表达的融合蛋白,设计上游引物时,切除了eaeA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并调整eaeA基因和其后载体序列的阅读框的正确。将广东分
学位
Stem taper equations are essential tools for assessing the stem profile and volume in forest management studies.Such equations have long been investigated for different birch species in Canada,USA,Eur
学位
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现仅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种群数量仅为214-221只。在西藏马鹿生境中存在多种营养水平相似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系统探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同域分布有蹄类的种间竞争、共存关系,深入了解种间竞争影响下西藏马鹿的营养采食策略和生境选择策略,为制定西藏马鹿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西藏马
学位
在全球范围内,由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日益加剧。破碎化景观会对物种的遗传分化模式产生影响,阻碍种群的基因流动,而基因流是决定和维持遗传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对物种的适合度,特别是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简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所有马鹿亚种中数量最少且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孤立种群,研究
近年来,随着动物消化系统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的深入,宿主及其消化系统内微生物菌群间协同进化关系正逐步被认知。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在与其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不断影响其采食行为与食物结构,促使鹿科动物形成了可分解高纤维物质的消化系统,进化出具有特殊膨大的腔体器官和独特的生理结构,来满足复杂的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环境。但其4个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相互间互作关系与功能,以及差异性是否可以反映出鹿种间系统
学位
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MPCG)序列被广泛地用于分析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系统进化关系,也用于物种鉴定,其有效性在很多分类单元中者13进行了评估。但是在象科动物的系统研究较少,如猛犸象的线粒体基因如何适应寒冷、干旱的环境;细胞色素b(Cyt-b)和COI基因的手中间变异以及在鉴别象科动物的有效性;和如何就线粒体基因有效鉴别象科动物,同时还能有效排除其他物种及人源DNA的污染等方面少有报道。本研究针对三种
学位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从呼吸系统到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综合征。AIV已在全球范围内多种禽类物种中传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能够感染人类的AIV亚型越来越多,主要以H5和H7为主。  候鸟被认为是AIV的天然贮存库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库,候鸟感染后通常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