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海马肝敏感神经元鉴定及其神经通路研究

来源 :桂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angt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鉴定大鼠海马肝敏感神经元,并探究其神经传导通路,为肝功能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神经电生理实验,选取SPF级成年健康SD(Sprague-Dawley)大鼠,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在大鼠左侧海马区上方开颅窗,用镀金钨丝电极胞外记录海马神经元放电,螺钉固定于颅骨上连接银丝引导接地,自制迷走神经电刺激器刺激迷走神经肝支,通过生物机能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观察并记录海马神经元在刺激前后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变化,鉴定海马肝敏感神经元。其次荧光金(FG)逆行追踪实验,将不同剂量的FG注入海马肝敏感神经元及相关脑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大鼠存活72h后,心脏灌注PBS和多聚甲醛,取脑,于多聚甲醛中固定24h,梯度蔗糖脱水至完全沉底,避光行冰冻切片,漂浮贴片,荧光显微镜观察。
  结果:(1)与基础放电频率为124.31±16.31Hz,波幅90.77±14.23μV比较,30只大鼠中有26只在电刺激迷走神经肝支之后,在海马CA3区(AP:-4.9mm,ML:-5.1mm,DV:-5.0mm)可见神经放电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当刺激强度为3V时神经元放电频率为157.81±16.94Hz,波幅为180.81±10.50μV,6V时频率为187.77±10.66Hz,波幅为264.88±10.94μV,刺激强度为9V时频率为193.31±13.08Hz,波幅为265.23±12.91μV。采用3V、6V和9V的强度刺激迷走神经肝支时,与刺激前海马基础神经放电相比,海马CA3区(AP:-4.9mm,ML:-5.1mm,DV:-5.0mm)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幅度均有显著增加(P<0.001)。刺激后恢复至刺激前放电状态的时间也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长。(2)将不同剂量荧光金注射至左侧海马肝敏感神经元,在对侧海马、同侧梨形皮质(PC)、蓝斑(LC)和双侧下丘脑外侧区(LHA)处均可见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清晰的亮白色荧光标记细胞,且标记细胞数量随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提示海马肝敏感神经元可能发出纤维到同侧PC、LC和LHA,在LHA处可见双侧投射,且同侧LHA荧光强于对侧,说明同侧投射强于对侧。将荧光金注入左侧LHA、PC和LC,在左侧侧海马CA3区(AP:-4.9mm,ML:-5.1mm,DV:-5.0mm)均未见荧光标记细胞,对照组均未见荧光标记细胞。
  结论:大鼠海马CA3区可能存在肝敏感神经元,其在肝脏等器官功能调节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海马CA3区肝敏感神经元对肝脏等器官功能的作用可能与下丘脑外侧区、梨形皮质和蓝斑有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GPR35在乳腺癌中的具体作用,探究在乳腺癌细胞中GPR35调控miRNA-548a-3p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为后续乳腺癌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GPR35在人乳腺癌及乳腺囊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乳腺癌组织中GPR35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和淋巴结阳性数等因素的关系。在动物实验中,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皮下种植于昆明小鼠体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导致心肌肥厚甚至心力衰竭。目前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心肌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氧化应激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心肌病变的机制以及蕨麻在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变中的潜在作用。  方法:将60只雄性成年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模型组(T4组)和蕨麻干预组(T4+P
学位
期刊
2017年,美国FDA先后批准上市两款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产品。原本中位生存时间不足半年的极端难治性复发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率高达50%-80%。CAR-T技术由此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并有望成为人类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与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