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都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相配合,形成大型的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的节点,其首要功能是满足乘客的换乘需求,提高公交换乘的效率。同时,轨道交通枢纽具有大量人流聚集和交通高可达性等优势,成为开发商对其进行综合开发的有力支持。因此,轨道交通枢纽往往发展为集多种交通方式与多种城市职能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或建筑组群。轨道交通枢纽建筑体量巨大、结构复杂,要将其各种功能、空间融为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交通、商业等综合效益,其核心就是起组织和协调作用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出发,总结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和衔接综合开发的多种功能空间这两个主要职能及特点,将枢纽公共空间的构成形式分为聚散空间、联系空间以及出入口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即从空间要素设计、空间组织方式、空间环境设计以及空间导向性设计等方面一一给予论述,然后应用该设计方法对西直门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情况进行应用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得出对我国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建设的总结与思考。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研究背景部分,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提炼,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公共空间的概念、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我国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阐述并分析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相关的理论,为本文对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总结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的职能--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立体切换,协调与衔接各个功能子系统,使之作为有机整体发挥作用;并分析枢纽公共空间的特点--空间立体化和功能多元化。 第四章,从分析轨道交通枢纽的功能构成及布局方式入手,研究其公共空间的构成形式和布局方式。第二、三、四章共同构成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 第五章,回到设计方法的层面上,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对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的设计从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组织方式、环境设计以及空间导向性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第六章,应用上文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对西直门交通枢纽的公共空间进行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其在空间布局、空间环境以及空间导向性等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改善建议。第五、六章是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 第七章,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对我国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其他文献
工业遗存建筑改造成为当今建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不仅要求建筑师发掘旧建筑的历史价值,更要在改造后的建筑中注入新的生命。目前,国内的众多理论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究工业
当下,伴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化,我国城市的功能结构机械分区向复合、多元、混合的空间类型转换,空间整合、空间重组导致城市空间的剧烈变革,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也随之发展和变化。而
在1994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明确要求“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提高,夜间城市中所发生的公共活动越来越丰富,城市商业地段的外部环境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容纳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发生容器之一,也应对城市活动
本研究尝试探讨一种建筑设计的辅助手段,用于设计前期或者展览策划时对不同布局方案的比较,以预测参观者的行为方式。   选择首都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建筑空间与使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芬兰被弗兰姆普顿评为四大设计强国之一,芬兰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创作的建筑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
中国戏曲和戏曲舞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数以千百计的古代舞台文物遍及城乡。我国的戏曲植根于自身的文化系统,是与历史文脉紧密相承的。而传统的戏场和戏曲共同演化出来,相互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概念和内涵上,现代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意指其现代性和传统地域性的关联性表达,即包括与特定地理、
目前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并列为中国三大高能耗行业。尤其是随着建筑总量的逐年攀升和对建筑室内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更是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1]。根据住房与城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