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O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系统模拟与优化调控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完善化和严格化,污水排放标准近年来也逐步提升,但是污水处理厂尾水仍然具有水量大、污染物浓度较高、可生化性差等特征,尤其尾水中氮磷浓度偏高,直接外排进入环境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风险。因此,强化污水厂处理效能的同时增设深度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尾水,已成为未来污水厂新建及改造的必然趋势。人工湿地作为生态安全缓冲的深度净化工艺,能有效利用生物/生态高度协同的运行模式提升污水厂尾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是一种高效、低耗且排放满足水体生态健康的污水处理模式。本研究依据实际城镇污水厂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AAO)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实现了实际AAO系统的数值模拟;同时,搭建了AAO工艺关键运行调控参数边界响应模型,确定了污水厂不同排放标准下的AAO工艺关键运行参数的有效调控区域;最后,结合生物处理工艺与生态处理工艺不同的特点,开展了AAO工艺串联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模拟与运行参数调控研究,为AAO工艺+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城镇污水处理厂AAO工艺的一维水动力学(O-D WQM)模型与改进的ASM2的组合模型,采用改进的梯度下降算法(GDA)对ASM2的模型参数进行判别,实现了对实际AAO工艺处理过程的数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AO工艺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在系统生物除磷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建立了改进的ASM2d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内层形成的紧密结合型EPS(TB-EPS,TB-EPS)、外层扩散的松散结合的EPS(LB-EPS,LB-EPS)、及EPS水解产生的可溶性EPS(EPS)三个新组分,结果表明,TB-EPS对磷的去除率为9.37~9.64%,LB-EPS对磷的去除率为4.17~4.29%;进一步构建了AAO工艺的O-D WQM+改进的ASM2的组合模型,分析了实际AAO污水处理厂全年与四季的仿真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全年的仿真结果可以很好的拟合AAO系统年度实际运行数据,且各季节的仿真结果优于全年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的组合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实际AAO系统的污水处理过程。建立了AAO工艺系统氧总传递系数(k La)和内回流比(r)的关键控制参数边界响应模型,以系统出水排放一级A和一级B标准作为约束条件,确定了AAO系统实际出水达标排放下的年度及季度的关键运行调控参数的有效调控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寻优实现了AAO系统不同进水污染物变化条件下的控制参数边界优化响应,从而可以得到氧总传递系数(k La)与反硝化效率(η)的敏感区间,当系统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时,相同的r所对应的k La均有提高,且当r低于1.8时,理论计算的反硝化效率最大为69.70%,在该系统中无论k La如何提高,均无法满足实现一级A的排放标准;相较而言,进水总氮(TN)浓度对两种关键控制参数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进水总磷(TP)浓度的波动对k La和r参数的边界影响较小,拟合曲线始终呈现堆叠状态;通过污水处理过程的能耗分析表明,优化运行参数后的年度控制参数相较于优化前,可实现16.48%的节能效果,而当AAO系统按照不同季度进水条件进行关键控制参数优化调控时,系统可实现节能18.32%,且AAO系统的出水水质和节能效果均有明显提高。构建了基于AAO系统尾水处理数据驱动的人工湿地数学模型,开展了AAO工艺串联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模拟与运行参数调控研究,并基于人工湿地模型及Z分综合评价法进行污水处理效果评估,确定了基于本研究中AAO尾水处理的最佳的人工湿地类型及参数组合:布水方式为垂直潜流;基质材料为砾石-改性沸石-粉煤灰;植物类型为芦苇和香蒲;人工湿地的表面积为300000 m~2、高度为0.8 m、水深为0.24 m;表面水力负荷为0.1[m~3/(m~2·d)];水力停留时间为2.4 d;建立了AAO工艺串联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调控模型,确定了组合工艺满足出水一级A达标的稳定控制区间、最佳能耗及控制参数,并对组合工艺的出水水质进行多级识别,划分为红、黄、绿三个分区,研究表明,当组合系统调控参数在绿区出水对应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控时,组合系统最终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当组合系统调控参数在绿区出水对应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控时,每日最佳能耗为2224.21 k W·h,相比于优化前的污水厂节约了40.16%的能耗;当组合系统调控参数在绿区和黄区出水对应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控时,组合系统中AAO工艺的内回流流量为92050 m~3/d,最小k La值为52.1209 d-1,每日最佳能耗为2664.17 kW·h,相比于优化前的能耗节约28.32%。
其他文献
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利用可持续能源应对淡水资源不足这一挑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用于海水蒸发以获得淡水展现出了可观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实际应用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已报道的光热材料往往成本高、合成复杂、蒸水性能不足,急需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光热转换材料;(2)尽管研制的光热蒸发器在去离子水中表现良好,实际应用到海
学位
未来电力系统将是以可再生能源电源为主力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而风能和太阳能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能源形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新型电力系统特指以风电和光伏电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电源的电力系统。风电和光伏发电具有以随机性和间歇性为基本特征的不可控性。随着风电和光伏在电网中占比的逐渐增高,现代电网正在用越来越多的不可控电源平衡随机性负荷。新型电力系统将面临严峻的功率平衡问题。因
学位
新一代半导体材料SiC具有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高导热系数和高饱和电子迁移速率等优良电子特性。与传统Si基芯片相比,SiC基芯片可以降低器件能量损失,缩小器件尺寸,还可以满足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对高温、高压和高频等恶劣条件的新要求。因此,SiC在5G通讯、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SiC较为苛刻的抛光效率和抛光质量要求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传统的化学机
学位
在微流控领域,颗粒分离技术在解决需要重要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提取有潜力的藻种细胞以解决能源危机、筛选尺寸确定的氧化石墨烯小球以开发高性能的电子器件,分离病变细胞以进行疾病诊断等。在实际情况中,样本的状态是复杂多样的,如目标藻类细胞与其它藻类细胞共同生存,并且容易发生粘连和聚集;氧化石墨烯小球尺寸多样,并且其它参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灵活可靠的分离技术去解决上述的难题。在用于分离技术开发的
学位
海上仪器长期工作在海水中或是有盐分的潮湿环境中,其表面的防护层极易被锈蚀并有微生物附着,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甚至被损坏。因此海上仪器表面需定期清洗,传统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清洗,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激光清洗(Laser cleaning)是一种无污染、高效、高质量的先进清洗技术,特别适合用于海上仪器表面的清洗。但目前激光清洗通常采用红外激光,清洗主要依赖光热效应,如果表面注入的激光能量较大时,易使基体表面
学位
波浪荷载是影响海洋结构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浮式结构物,波漂移力等波浪荷载会对浮式结构物的系泊系统产生破坏,进而影响其定位能力和安全性。传统防护思路是通过增加系泊系统的数量或结构强度以提高安全系数,但是该方法推高了装备制造成本,同时结构物依然处在复杂波浪环境的事实并没有改变。近年来,隐形技术被引入到波浪领域,为波浪中的结构物防护提供了新思路。该技术从波浪操控角度入手,通过彻底改善结构物所处
学位
金属材料一直是工程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高强度与高塑性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研究者们奋力追求的目标。金属发展的瓶颈在于较低的比强度以及强度和塑性的倒置关系。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改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为合金化。但该方法依赖于资源,且成分复杂,较难循环利用,不利于金属的可持续发展。晶体中的缺陷(如位错、空位、晶界等)有望代替合金元素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但晶体缺陷稳定性差,很难调控。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学位
有机防热涂层由于其优异的加工性能和出色的防护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常用涂层基体耐热性差、高温结构转化效率低,使得涂层高温下易分解失效,且现有防热涂层性能单一,难以满足目前电子器件、先进装备等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热防护需求。聚硅氧烷由于硅氧主链键能高、烧蚀产物结构稳定,以其为基体制备的有机硅防热涂层可有效应对严苛的烧蚀环境。因此,设计可高温结构转化的聚硅氧烷,可大幅提高有机硅涂层的防热性能,拓展其
学位
多年来,对天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模拟一直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利用化学分子或功能材料构筑具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仿细胞组装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组装体模型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理解细胞机制和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单个仿细胞组装体的功能设计,而对组装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组
学位
锰基材料作为混合电容器的负极因其储量丰富、理论比容量高、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锰基化合物的“价态转换”反应机制,致使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体积膨胀明显,团聚现象严重等问题,而且锰基材料自身也存在导电性差以及首次循环库伦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以解决锰基负极材料倍率性能差,容量衰减快,首次库伦效率低等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多种手段:包括碳材料包覆、双金属协同、构建三维结构、晶态非晶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