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农民工小说的城乡书写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现代化转型的道路。我国现代化转型的道路始终是城市和乡村并行,但在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并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路走得艰难曲折,现代化的进程几近停滞,改革开放的到来才加速了转型的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经济特区的开辟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的农民工就是中国现代化跃迁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在中国未完成现代化转型之前将长期存在。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和20世纪末形成了三次浩大的民工潮,随后又形成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返乡潮,自2012年以来出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潮流,紧接着2013年以来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号角下出现了返乡创业和就业潮。事实上,农民工进城、返乡或留城一直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农民工从乡村流向城市,天然地成为联系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桥梁,城乡由此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分治局面,开始频繁地互动。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他们将自己的打工生活汇入文学的河流,催生了农民工小说。四十余年来农民工小说蓬勃生长,由最初自我心灵的呐喊发展为众声喧哗,农民工作家和非农民工作家共同承担起为农民工发声的责任。以农民工为叙事对象的农民工小说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国城乡的发展有敏锐的感知,是展现城乡风景、呈现城乡关系及其演变的重要载体。城市和乡村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塑造农民工形象、表达小说主旨、完成小说意义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农民工产生流动和位移的基础,是束缚与逃离、进入与回望、背叛与忠诚、上层与下层、金钱与尊严、现代与传统、身体与灵魂等多种力量对抗和磨合的场域。研究农民工小说的城乡书写是观照农民工群体的独特视角,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时期以来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发展和振兴,还能挖掘出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嬗变,窥探和触摸到当下中国文坛创作的时代症结和历史使命,探求中国城乡发展给人带来的巨大冲击,研究城乡书写背后的社会学、文学和史学意义。故而,本论文研究新时期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城乡书写,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还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乡村图景,建构农民工视野下的城市形象,探讨城乡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探究农民工小说城乡书写的价值和不足。论文分为以下部分:绪论重点辨析了“农民工”、“农民工小说”和文学中的“城”与“乡”这几个关键概念。概言之,“农民工”指新时期以来,从乡村进入城市务工,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上亿中国农民。“农民工小说”则是以农民工为叙述对象的叙事形式,是反映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游走和生存的文学样式,其创作群体包括农民工作家和非农民工作家。文学中的“城”、“乡”概念既包含地理意义的城市和乡村,又指向文化范畴的现代化城市和传统乡村,是两个相异又相互联系的文学文本。第一章以农民工小说中的土地和房子两个意象为切入点,土地和房子的变化直观地体现出乡村的变化。土地由荒芜、缩减到重获生机,房子由“空心化”到倒塌再到新房耸立,反映的正是新时期以来农民进城后乡村逐渐崩塌,后又在城市的扩张下慢慢被吞噬,最后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下逐渐振兴的历程。第二章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识和认同问题着手,展现了农民工视野下碎片化、异质化和多元化的城市景观。农民工小说借助农民工的眼睛,展示迥异于乡村的城市空间,呈现了由想象的城市到别人的城市再到“我”的城市的嬗变过程。第三章探究农民工小说中展现的城乡关系及其演变问题。城乡关系由对立、对望到融合,其间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城乡互动的频繁,更表现为文学叙事中的叙事立场、价值取向和内在思维的转变。第四章探究新时期农民工小说城乡书写的价值和不足。新时期农民工小说的城乡书写是中国乡村由坍塌到振兴的历史记录,展现了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变的壮美画卷。然而其城乡书写存在“城市”同一化和“乡村”同一化的问题,且对当下城乡变化尤其是乡村振兴的书写存在一定滞后性。改革开放已历四十余载,我国现代化转型取得巨大进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振兴走在路上,城乡二元对立已成为过去,城乡一体化正在建构。农民工终有终结的一天,农民工小说终会成为历史,两者在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演变,会以何种方式终结,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雷慕沙作为欧洲专业汉学第一人,其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作《汉文启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旨在通过整理翻译雷慕沙的代表性汉语语法著作《汉文启蒙》,仔细梳理雷慕沙对汉语官话语法的描写,以了解19世纪初期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概况、研究雷慕沙及《汉文启蒙》对法国专业汉学以及早期汉语教育的影响。同时将其与马若瑟的语法研究进行对比,力图客观总结出《汉文启蒙》在法国专业汉学和汉语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局限性。本
学位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中,由田露、夏维家、王盛峰编导的作品《骏马图》获得总分第一。本刊编辑部对编导田露教授进行了专访。此次专访从《骏马图》的创作过程、选题阐释谈起,涉及中国舞编创的舞种文化气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以及艺术创作的品位与艺术家品格等话题。
期刊
柔性锂硫电池被认为是可穿戴电子设备中高密度储能器件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然而,电池内部短路、热失控和起火燃烧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柔性锂硫电池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开发能够抑制锂枝晶生长且不可燃烧的先进隔膜是推动柔性锂硫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本工作制备了一种不易燃的多功能双面隔膜,其具有自熄性、热稳定性、高导热性、良好的电解液渗透性、均匀的锂沉积和多硫化锂穿梭抑制作用.该隔膜由含十溴二苯乙烷的聚丙
期刊
报纸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文字也随着社会的分裂产生了很大差异。楚国文字也形成了不同于他国文字的特色。随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战国楚简的不断出土,楚简文字的研究成为战国文字研究的中心,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战国楚文字研究中,异体字一直是一个热门,学者在楚简中异体字的归纳总结、异体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异体字演变规律的总结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前辈学者研
学位
孙健忠系列小说几乎都架构在方言的基础上,有醇厚的乡土情结,有灵活的方言艺术,有巧妙的逻辑表达,这些都源于他是一个地道的湘西人,更准确地说是地道的吉首人。孙健忠的文学语言富有浓烈、纯正的吉首方言特色,也有很鲜活的语言,而且孙健忠的文风从前期到后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前期的直白写实到后期的魔幻现实,他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孙健忠是湘西土家族杰出作家代表,除了有浓烈的乡土情结,他还有十分纯朴的民
学位
山西中部和南部地区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后土文化独具特色。晋中南地区有深厚的后土文化传统,保留有大量后土祠庙,民间有拔花求子、送小鞋等民俗活动,后土庙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民众祈福还愿,酬神唱戏。本文以晋中南地区后土文化的纵向承继为线索,共研究了四个方面问题。首先是后土文化的历史流变,将后土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起源,汉至宋位列国祀,明清时期是民间化阶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内涵
学位
民俗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模式,语言是人类传播和积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民俗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民俗词语是民俗事象在语言词汇中的凝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内容。不同民族的民俗词语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土家语民俗词语反映了包括语言文化在内的鲜明的土家族民族特征。本文以目前土家语保存较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坡脚乡为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土家族民俗词语的内容、语言特点
学位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量测试中,基于词表法和翻译法的词汇量测试在进行实际词汇量测试时的效度对比分析研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的结果以验证这两种题型在同等条件下的效度。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在同等条件下,以词表法和翻译法命题的测试题是否能有效测出被试的词汇量。其次,在同等条件下,以这两种测试方式命题的题型,哪一种与受试者的真实词汇量水平相关性更高。再次,在同等条件下,词汇量测试中这两
学位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网民规模快速扩大。随着网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像传统媒体那样单一的“信息发布”功能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微博作为实时性的网络社交媒体,凭着快速、平等、自由的互动特点,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我国很多党政机关通过政务微博发布有关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构建了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但一些政务微博存在的互动形式单一、互动渠道不畅、发布内容缺乏互动价值等问题也暴露在我们面前,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