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在晚清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翻译历史的长河中,共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它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晚清是翻译的鼎盛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是在非常独特的“背景”下开展翻译活动的,而正是这种独特的翻译“背景”,产生了很有研究价值的,独特的翻译模式,因为晚清翻译中异常频繁地使用删减、增加、修改、甚至改写等翻译技巧。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派”的兴起,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三因素理论为我们研究晚清翻译现象提供了绝好的理论框架。他的理论引入一系列概念来分析文学以外因素对文学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翻译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换句话说,在对晚清翻译现象的考察和研究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评论译文的忠实与否和译者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应将译文和译者置于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本篇论文将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三因素理论应用于晚清翻译的研究中,探讨了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如何影响晚清的翻译活动。本文作者还从历史的角度初步探究晚清独特的翻译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及其背景和意义。 论文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文献综述。作者首先回顾了前人在晚清翻译研究问题上的贡献,然后详细介绍了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三因素理论。 第二章分析了诗学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根据勒菲弗尔对诗学的定义及晚清的特殊翻译背景,作者将诗学分为文学诗学和翻译诗学;文学诗学又细分为主
其他文献
<正> §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各级外语教学中都把口语放在了第一位。从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的方法来看,口语都当作了重点。这样一种做法是否妥当,这是本文要探讨
90年代都市小说把视线投向了纷纭复杂的都市生存景观,以都市人的生存和欲望为核心,展现了普通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导向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和精神家园的终极追问和人文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得主、作家冯伟林是近年崛起的以写历史文化散文,特别是以湖南历史上杰出人物为重点题材的实力作家。本文以冯伟林的《莲池风啸》、《谁与历史同行》、《借问
20世纪80年代,张炯针对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复杂局面,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理论。张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有着明确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基础,毛泽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行进于内部和外部双重矛盾的不断建立和化解中:首先,在“新诗”的诞生、成长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生产”出丰富的问题,而在某一阶段,纷繁的问
蒙古文报刊不仅是蒙古族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蒙古文学研究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由于蒙古文报刊的繁荣,使蒙古族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1946—19
1937—1949年的中国文坛,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并存;政治上,不同政党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斗争和碰撞,人民在贫困与苦难、麻木与惶恐中挣扎。在这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下
《包拯集》一书是包拯奏议、诗歌和家训的合集(其中诗一首、家训一则),是研究宋代散文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本文试就前人较少涉及的包拯散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做一探讨。全文分
通过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一命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精神并非寓于“文”这一概念中,而是寓于对“远”的诉求上。“行远”以及由此带来的“向远”,是更为根本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型储能设备,因为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好的循环稳定性、快速充放电速率以及操作安全的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为了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