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伞联合外科补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效果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比较封堵伞联合外科补片和单纯外科补片修补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结果,分析封堵伞联合外科补片治疗室间隔穿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室间隔穿孔的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进行外科手术的42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2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外科修补的技术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患者27例,使用单纯心包补片修补室间隔穿孔,其中女性10例,男性17例,年龄(62.81±6.81)岁。改良组患者15例,使用封堵伞联合外科补片修补室间隔穿孔,其中女性4例,男性11例,年龄(64.27±9.24)岁。对两组术后存活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的资料。结果42例室间隔穿孔患者平均年龄为(63.33±7.97)岁,其中66.7%的患者为男性,54.8%的患者有高血压,38.1%的患者有糖尿病。16.7%的患者术前发生休克,23.8%的患者术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9.5%的患者术前应用体外膜肺氧合,7.1%的患者术前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38.1%的患者术前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发生到穿孔的时间为(3.6±2.1)天,心肌梗死到接受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9天。室间隔穿孔的直径为(15.0±6.0)mm,76.2%的患者穿孔发生于心尖部,61.9%的患者为单支冠脉病变。传统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Killip分级、冠脉病变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Killip分级更高。传统组和改良组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比例分别为11.1%和46.7%,改良组患者在术前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更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和改良组中位心梗至手术时间分别为25天和14天。改良组患者从心肌梗死到手术时间较传统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术前项目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和改良组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术后无患者发生残余分流,与传统组25.9%的患者发生残余分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和改良组住院死亡率为25.9%和13.3%,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居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的中位时间为4年。传统组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改良组无患者出现残余分流。传统组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改良组有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两组均无再次手术的患者。传统组和改良组随访期间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随访的纽约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64.7%,改良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4.3%。传统组和改良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术后死亡率较高,但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封堵伞联合外科补片修补室间隔穿孔能明显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蝽科是半翅目昆虫的一个较大类群,绝大多数种类为植食性。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和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是蝽科最常见的两种农业害虫,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态学特征的描述,对这两种害虫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对蝽科两种重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描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是一种上皮内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病变,通常发生在成人受阳光照射的区域,最早在1826年由Dubereuilh提出,又称为光线性角化病或光化性角化病。目前认为主要诱发因素是紫外线照射。病损表现为出现在面部、颈部等部位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斑块或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者角化,周围可有红晕,也可出现糜烂和结痂,皮损直径约数毫米至两厘米左右。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良性腮腺肥大(Benign Parotid Hypertrophy)是一种非肿瘤性、非炎性、慢性、无痛的唾液腺良性肿大。其特征是双侧腮腺肿大,不伴没有唾液分泌障碍,病理学上一般表现为腺泡细胞肥大,同时伴导管细胞增大或萎缩。良性腮腺肥大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或与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亦有研究提出是腮腺腺泡细胞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功能亢进所致。从病因学来说,目前的研究
学位
谷子白发病是由禾生指梗霉引起的一种卵菌病害,在谷子整个生育阶段均有发生,且会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症状,严重时可以极大地降低谷子产量和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谷子白发病的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WGCNA对晋谷21(高感白发病)和G1(高抗白发病)两个品种苗期的转录组数据及对两品种重测序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从两方面阐明晋谷21和G1品种的抗病差异,以及初步阐释谷子抗感白发病菌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研究表明,受到创伤后的皮肤在愈合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的参与。在经历炎症、组织形成、组织重塑三个阶段后,创面最终会形成瘢痕组织。临床上按照瘢痕有无异常增生状态将瘢痕分为非病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两大类,其中病理性瘢痕对皮肤的美观性影响较大,但其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硫氧还蛋白作用蛋白(TXNIP)是一种内源性的Trx抑制蛋白,与Trx活性半胱氨酸残基结合之后,通过抑制Trx抗氧化功能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局部和全身等多种影响因素可延迟创面愈合,其中创面感染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分析慢性难愈合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菌株耐药性特点及创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表现性能,从而为临床上慢性难愈合创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9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瘢痕形成是手术切口愈合的结果,手术切口瘢痕增生会对患者身心均造成巨大影响,预防并改善术后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的研究重点之一。瘢痕的形成与伤口愈合过程中创周的局部皮肤张力有密切关系;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创周肌肉收缩机械牵拉,诱发持续的真皮网状层慢性炎症反应,将导致胞外黏多糖和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从而引起瘢痕组织增生及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对此,术后的早期干预能够使手术切口瘢痕有更好的外观。目
学位
谷子是小杂粮作物中的典型代表,在干旱地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富含脂肪、淀粉、黄色素和维生素,是一种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兼具的作物,其营养保健功能是其他杂粮作物无法替代的。山西因其独特的生态条件造就了省内谷子产品得天独厚的品质,而谷子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本文对影响谷子和小米品质的品种、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初步探究了晋谷21号、长农35号、大同30号和张杂10号分别在
学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居民点出现闲置、废弃住宅以及建新不拆旧等浪费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已成为解决农村低效利用的必要手段,而农户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主体,其意愿会直接关系到居民点整理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农户整理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整理意愿与诉求,以顺利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科学制定相关整理政策。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千千村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学位
背景食管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具有早期扩散转移的特点,患者往往在发现时已经存在局部晚期的情况,此时单纯的手术治疗已经无法临床治愈患者。因此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案被提出,大量的研究表明了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方案是治疗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降低死亡率。肿瘤退缩情况是评估新辅助化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