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具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秸秆资源非焚烧利用的前景广阔,近年来吉林省政府愈发重视秸秆综合利用,下发多个文件引导农业经营者积极参与秸秆利用,目的是提高秸秆处理的社会效益,减少秸秆焚烧情况,但是2017年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率仅为68.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吉林省农户依然将玉米秸秆焚烧作为处理的主要方式,玉米秸秆的大量焚烧造成了环境污染,为政府增添更多治理环境的成本,也造成了玉米秸秆资源的浪费。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是理性的,多数农户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选择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这与政府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现行的秸秆处理政策相违背,因此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在详细地梳理了吉林省玉米秸秆处理的宏观情况后,对吉林省农户玉米秸秆处理情况进行了走访与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样本数据和不同特征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差异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与检验秸秆处理行为,得出以下研究观点:(1)秸秆处理的主体为男性,这与我国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多为男性的情况密不可分。(2)农户的年龄趋向老龄化,缺少年轻劳动力,且农户年龄的差异性对秸秆处理行为没有影响。(3)多数农户的秸秆处理意愿为非焚烧意愿,在焚烧行为农户中,产生了秸秆处理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情况。(4)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农户秸秆非焚烧处理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且在实证分析中也得出农户秸秆处理的认知特征不影响秸秆处理行为的结果。(5)影响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主要劳动者(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决策人)的性别、主要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玉米种植面积、玉米种植地块分散程度、玉米种植地块便利程度、主要收入来源、秸秆处理政策的影响、秸秆产业的运营特征、获得大型秸秆处理机械的难易特征。根据研究结论,站在玉米秸秆处理方式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上,为进一步优化焚烧行为农户的特征、改善焚烧行为农户的玉米秸秆处理环境、引导焚烧行为农户向非焚烧行为的转变提出了五点建议:(1)深化改革,完善农户参与秸秆利用的激励政策。(2)提高秸秆产业化程度,对现有产业加强监管。(3)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经营模式,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4)建立秸秆还田服务体系,保障农户收益。(5)继续创新秸秆还田技术,扩大新技术的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