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ADS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及PTC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十年其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20 年公布的全球癌症报告数据显示乳腺癌以226万新发病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而甲状腺癌新发病例达56.7万,占全部癌症的3.1%,排名第九位。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亦迅猛增长,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14.6/十万,其中女性发病率达22.56/十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排名第四位。超声(Ultrasonography,US)是甲状腺结节的常用检查手段,高分辨超声在随机抽查人群中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达19%-68%,利用超声进行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分级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自2009年智利学者Horvath首次提出了甲状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以来,各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但目前尚无统一版本。2011年Kwak提出的TI-RADS和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提出的最新TI-RADS是目前国内沿用较多的两个版本,然而二者在中国人群的诊断效能仍缺乏大样本量数据支持。TI-RADS主要建立在超声影像学特征的基础上,但除影像学特征外,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临床表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性别、年龄、结节大小、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术前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病风险显著相关,建立临床与超声影像学特征相结合的风险预测模型将带来更大临床获益。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ACR版TI-RADS和Kwak版TI-RADS的诊断效能,在中国人群中评价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性质评估的应用价值;2、基于大样本量临床数据,筛选PTC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和超声影像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PTC预测模型并验证,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管理提出新的思路。方法:1、TI-RADS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收集2000年-2015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和超声影像学资料,纳入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明确的良性结节和PTC,根据超声特征分别进行Kwak版TI-RADS和ACR版TI-RADS分级。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比较二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并在不同临床特征亚组中进行对比分析;2、分析良性结节和PT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筛选PTC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联合超声影像学征象作为建立模型所需特征。选取临床资料、超声征象完整的1484个甲状腺结节作为模型数据集,通过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PTC预测模型。数据集被随机分为70%的训练集和30%的验证集,采用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与Kwak版TI-RADS和ACR版TI-RADS对比,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可视化解释。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34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患者3437例,PTC 3904例:共8830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4522个,PTC 4308个。对全部结节进行Kwak版TI-RADS和ACR版TI-RADS分级,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Kwak 版 TI-RADS的AUC 为 0.83(95%CI:0.82-0.84,P<0.001),诊断切点值为 4a,当分级在4a以上时PTC风险高,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0.86、0.65、0.70、0.85 和 0.76。ACR 版 TI-RADS AUC 为 0.79(95%CI:0.78-0.80,P<0.001),诊断切点值为TR3,当分级在TR3以上时PTC风险高,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0.83、0.62、0.56、0.71和0.60;在不同性别、年龄、超声结节最大径(≤1cm和>1cm)、合并与未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亚组中分析结果显示Kwak版TI-RADS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ACR版TI-RADS,两种TI-RADS均表现为在55岁以下、超声最大径>1cm与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诊断效能更高(P<0.001)。(2)对734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提示年龄≤55岁、单叶结节(左叶、右叶、峡部)、TSH水平和TgAb 阳性是PTC的独立危险因素;对8830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超声结节最大径≤1cm、纵横比>1、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晰、微小钙化、实性构成、低回声是PTC相关的超声征象。以上述PTC相关临床表现和超声征象作为特征,在1484个结节组成的数据集中通过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 oos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训练PTC预测模型,利用RO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显示XGBoost、RF和LR三种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91、0.90 和 0.90,均高于 Kwak 版 TI-RADS(0.89)与 ACR版 TI-RADS(0.85)。结论:Kwak版TI-RADS和ACR版TI-RADS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分层系统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整体而言Kwak版TI-RADS的诊断准确性高于ACR版TI-RADS。两种TI-RADS的诊断效能在不同年龄、超声结节大小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结节中存在差异。机器学习法构建临床联合超声影像学特征的PTC预测模型具有更优的诊断效能。
其他文献
东亚夏季风(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作为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水文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新世(Holocene)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温暖时期,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全新世东亚季风的演变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及机制,而且可为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的季风演化趋势预估提供重要的自然参照。然而,目前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气候演变
学位
吸光性碳气溶胶是大气中主要的颗粒态吸光物质,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辐射平衡。近年来,我国西部城市一直遭受着碳气溶胶的污染。本论文以西安大气吸光性碳气溶胶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PM2.5滤膜采样工作,基于二元模型获得黑碳(black carbon,BC)和棕碳(brown carbon,Br C)的吸光系数,探讨其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受体模型解析了碳气溶胶吸光系数的来源
学位
西风-季风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末次盛冰期时(Last Glacial Maximum,LGM),受外部边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北半球西风-季风环流发生了巨大改变,一定程度上调控了冰期旋回演变。然而,目前对LGM时期北半球西风-季风气候响应特征以及不同冰期外强迫的贡献及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LGM时期北半球西风-季
学位
化学风化通过消耗大气CO2作为负反馈机制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维持着地球系统长期的气候稳定性与生物宜居性,尤其是构造隆升作用引起的硅酸盐岩风化被认为驱动了百万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在短时间尺度内(万年-百年),碳酸盐岩风化则是非常重要的碳汇过程。由于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溶解动力学,碳酸盐岩风化可以对水文过程、土地利用等短期事件快速响应,因此被认为是解释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特别是近百年以来,
学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了二次气溶胶在大气气溶胶污染和灰霾事件中的重要性。二次气溶胶因其来源、生成途径和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在已有的研究中表现出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然而,关于高原地区和盆地地区的二次气溶胶的研究依然较少。因此,本论文研究了盆地内二次气溶胶的来源、生成途径、长距离区域传输和大范围减排对二次气溶胶生成的影响,以及高原地区与盆地地区二次气溶胶来源、差异和二次气溶胶的气-粒转化过程。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创
学位
全球沙尘气溶胶源区分布广泛,多集中在北半球,主要包括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干旱-半干旱地区。源区排放的沙尘气溶胶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局地甚至全球的气候。虽然以往对特定源区沙尘气溶胶变化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尚缺乏不同源区沙尘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成因及其气候效应的系统分析。本研究使用1980-2017年MERRA-2再分析数据集,对比分析了亚非中低纬度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学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正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传统水文过程,导致局部地区更频繁和严重的干旱。水循环过程中输入(如降水、灌溉)和输出(如蒸发、根系吸收和深层排水)的负平衡,会导致土壤干燥化,最终导致土壤剖面中土壤干层的形成。本研究针对因气候变化、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水导致土壤水循环失衡形成土壤干层的问题,围绕黄河流域土壤干层形成机制、空间分异与主控因子这一科学问题,应用“传统土钻→自制深剖面取样系统
学位
目的昼夜节律是生物体为了适应地球自转产生的明暗周期变化而进化出的以近似24 h为周期的生命活动现象。现代文明的进步使人类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人工照明,特别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人工光的光强、光谱和光周期与自然光显著不同,容易导致昼夜节律紊乱。长期人工光致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糖脂代谢异常,但其量效规律仍不清楚。本课题开展LED的三个主要光参数(光强、光谱和光周期
学位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响应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探讨青藏高原干旱动态变化特征及植被响应,有助于加深对高寒地区植被对干旱响应的认识,为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项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气象站点日观测降水、温度、风速等数据作为因子构建综合干旱指数(DI),利用历年干旱成灾面积等数据,综合评估DI在青藏高原研究区的适用性,对干旱动态变化
学位
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第四纪大冰期和造山运动等地质历史事件加快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和沙漠扩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水文和气候,进而影响该地区植物的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然而,由于缺乏化石、花粉及其它相关资料,对荒漠植物如何响应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迁知之甚少。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作为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一种特有荒漠草本植物,对干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