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的法脉传承与历史叙述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径山,今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唐以来皆属余杭县辖。唐代宗时期,国一禅师法钦开山,此后径山名声逐渐显赫一方。唐僖宗乾符六年(879)改为“乾符镇国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为“承天禅院”,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改为“能仁禅院”,宋孝宗时期改为“兴圣万寿禅寺”并沿用至明清。径山在宋代便居佛教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到明代则又为嘉兴藏的刊刻地之一,在佛教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佛教势力进入之前,径山是处于一个以龙神信仰为核心的地方社会之中。南北朝时期,道教茅山派率先进入该地区,将天目山纳入其“洞天福地”的系统之中。佛教势力的进入则相对较晚,唐大历年间,国一禅师来此开山后,佛教才在径山长期经营。南宋时期,得益于宋代皇帝的庇护,径山僧人利用其与皇权的关系,积极参与到了政治之中,在佛教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进入元代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径山的政治地位以及影响力逐渐下降。到了明中期,径山呈现“衰败”之相。晚明,随着嘉兴藏的刊刻以及刻藏士绅的参与,径山得以复兴。与此同时,刻藏士绅也积极参与到径山历史的书写之中,不同版本的《径山志》也应运而生。径山早期的法脉传承,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佛教牛头宗活动重心的南移;二是从牛头宗到洪州禅的转变。径山在法脉的两次转变中,也逐渐建立起其寺院的传承制度。洪州禅系僧人在径山长期经营时,建立了“甲乙制”的寺院,但宋代因官方权力的介入,径山又于元祐五年(1090)改为“十方制”寺院。然而,径山“十方制”寺院的表象之下,其法脉多为临济宗杨岐派圆悟克勤一系。径山的各个大德高僧,借助其平台,发展自身的势力。南宋以后,径山住持多出自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两支系。在这一时期,径山还建立了一个多层次、亲疏不同的寺院网络。以径山为核心,层层扩展,扩大了径山的影响力。元至明初,在政治中心转移的背景下,一方面,虽然不少住持与朝廷保持往来,在朝廷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些僧人个人的影响力并未给径山带来政治权势。另一方面,径山转向了地方。高峰原妙一系僧人向天目山地区更进一步的发展,扩大径山的弘法范围。在此过程中,地方大族积极参与其中,提供资金为僧人建立新的寺院。到了明初,径山复兴的最大经济支持是吴江葛氏一族的葛德润。地方官员、地方大族、士人逐渐取代了皇权与朝廷显贵,成为了径山的主要支持者。从元至明,是径山的发展历程中其重心向地方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从宋至明末,径山历史的演进和其历史叙述的生成互为表里。总体而言,径山的历史叙述,呈现出一个“多元”且“不间断”的历史特征。所谓“多元”是指径山历史叙述的主体来自不同的身份,即僧人、地方官员、士绅都参与其中。而“不间断”是指,径山的历史叙述从北宋李照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明。晚明是径山历史叙述的一个繁荣期。僧人正璠重刻僧人宗净《径山集》,构建并强调了径山单一的法脉体系;地方官员高则巽编《径山志》,影响到万历《余杭县志》中单列一卷《径山志》的出现;士绅宋奎光编《径山志》是嘉兴藏刊刻成果的一部分;章之采《径山志》则强调了“山”,而弱化了径山佛教的色彩。每一次径山历史叙述的背后,是僧人、地方官、士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愿求的一个反映。这些径山历史的叙述也呈现出佛教方志、地方志、山水志等不同的历史风貌。
其他文献
甘泉学派是中晚明与阳明心学分庭抗礼的存在。两家虽然学术宗旨相异,但并非泾渭分明。不论是在阳明后学还是在甘泉后学中,一直有主张融通的声音。本文即以甘泉后学中“调和派”代表人物蔡汝楠为核心,具体分析其理学思想,以及他在两家相争相辩的氛围下,为调和王、湛思想所作的尝试与努力。由此,以期对蔡汝楠的理学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以往学界对甘泉初代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吕怀、何迁、洪垣、唐枢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四
学位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首次提出葡萄糖酶电极概念并研制开发了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在往后的五十余年间,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百花齐放,开发了基于不同生物识别元件、信号转换方式和检测技术的各类生物传感器。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微纳技术特别是新兴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开启了新纪元。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超顺磁性等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
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著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
“命”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极其重要且本源的概念,“命”字至迟我们在西周的金文中已能看见,若按傅斯年先生“命”“令”同训的观点,则在甲骨文中就已频繁出现。我们也看到在早期的自然宗教社会中,“命”的表达总是与“天”“帝”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早期宇宙论的重要来源及基础。到了西周社会,随着人们价值理性的觉醒,中国人对天命观念的认知和表达愈发清晰,但“天命”作为一种巨大的支配性力量仍然牢牢的占据着人们
本文围绕着“什么是休闲教育”这一核心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思考,以四个维度揭示休闲教育的意涵,对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做立体性分析与研究。休闲和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从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可分析出理解休闲教育的四个维度,且国内外学界对休闲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大部分都可以按照这四个维度进行归类:(1)以休闲为本质的教育,把休闲看作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休闲成为同质的活动,教育就是休闲。
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
李锐作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思想性较强的作家,以独特的写作姿态,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样貌。然而,在重视李锐价值的同时,学界对他的研究是较为不足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没有新作问世,李锐的评论研究处于一种相对边缘化的态势。过往对李锐作品的探讨,多数集中在叙事、语用、主题等方面,对单一作品的类型化研究较为充分,而相对地缺乏整体性的归纳。事实上,李锐是一位很典型的“观念先行”的作家;以作品的语言和题材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是金属离子或者金属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形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多孔材料,拥有组成多样、比表面积高、孔道均一可控、易于修饰等优点,在催化、医药、气体的储存与分离、能源和传感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MOFs衍生材料(包括MOFs热解产物、MOFs复合材料等)作为MOFs材料的拓展,不但可以继承MOFs的优势,同时也被赋予其他新的功能,极大限度地扩展了MOFs材料的应用,
近年来,有机氟化合物在药物、农业、化学以及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氟烷基硫醇基团(SCF2H或者SCF3),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对药物的开发研究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硫作为现代化学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天然材料。硫通常以S8形式存在,但在加热条件下,硫-硫键发生均裂形成Sn自由基,这些同素异形体的活性高于S8,可应用于含硫化合物的合成。因此,以硫作为硫源,在有机分子中引入“SCF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