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对草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主场效应是指凋落物在其自身的生长环境中比在其它环境中分解更快的现象,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机制。目前,关于不同土壤生物类群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及对主场效应作用的研究还十分匮乏。本研究以草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生物对凋落物分解及其主场效应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凋落物质量和物种组成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混合物种凋落物分解后土壤真菌香农多样性显著提高,腐生真菌的相对丰度随着凋落物质量的提高而增加。凋落物物种组成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凋落物质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氨氧化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凋落物质量的提高而降低。凋落物物种组成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凋落物木质素含量的提高导致土壤食物网从细菌分解通道向真菌分解通道转变。凋落物物种组成和质量变化能够通过分解过程影响土壤生物群落,进而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2.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变化与混合物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相关,而对单一物种凋落物的分解影响较小。土壤生物(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线虫等)的多度能够显著影响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线虫群落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混合物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
  3.选择性去除处理能够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丰富度随着去除孔径的减小而降低。凋落物分解3个月后,凋落物重量损失随着去除孔径的减小而降低;而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HFA)则随着去除孔径的减小而增加。细菌和真菌等微小的土壤生物可能比大中型土壤动物有更强的特异化作用,在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腐生真菌的变化可能是微生物群落产生分解特异性的主要原因。
  土壤生物在草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凋落物物种组成和凋落物质量的变化能够对土壤生物群落组成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生物群落在凋落物分解主场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可能比大中型土壤动物具有更强的特异化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和主场效应的产生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及原因,对强烈人为作用下设施菜地土壤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施菜地因高产、高集约化、高经济效益等优势,近年来在中国迅速扩张,截止到2017年,设施菜地种植面积已达370万公顷。与传统农田相比,设施蔬菜是一种高温高湿无降水、高复种指数和高肥料投入的集约化种植方式,易造成设施蔬菜地土壤板结退化,可
学位
磷是动植物所必须的生命元素,也是一种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磷肥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关键养料。全球80-90%的磷肥来自磷矿石的开采。因此,磷矿石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我国的磷矿石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37%,其中中低品位磷矿石约占总储量的50%。据统计,我国高品位磷矿储量仅能满足60年左右的发展需求。另外,高磷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磷肥的淋失能够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疯狂繁殖,严重破坏水体生
学位
富硅铁工业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化学沉淀能力,在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修复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工业副产品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废物处理的问题,而且可以将工业副产品转化为有用的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铜尾矿为对象,研究其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技术;利用铜尾矿残渣制备硅铁钝化剂;并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硅铁钝化剂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提出了利用
学位
包膜尿素具有缓慢释放氮养分特点。包膜缓释尿素使用有利于提高氮利用率,减少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作物高产、优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含养分的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缓释尿素不仅可以控制氮释放,还可以提供额外养分,越来越引起关注。本研究制备了乌粪石包膜尿素,生物炭+鸟粪石包膜尿素,并通过静水培养结合土柱培养间隙淋溶方法评价了鸟粪石包膜尿素氮磷释放特性,通过温室土壤蔬菜培养试验调查了鸟粪石包膜尿素肥效。主
土壤中有机磷的含量占全磷含量的30-60%,但这部分磷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土壤碱性磷酸酶能够酶促有机磷水解释放出有效磷,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微生物基因群落的多样性与酶的功能以及表达密切相关,但是对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功能基因(phoD)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磷形态的关系尚未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以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试验地和湖南省祁阳县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
学位
在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是否能够缓冲还是加剧CO2浓度增加和植物-土壤系统的碳截获过程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系统中增加的大气CO2浓度和氮肥管理可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固定的光合碳的地下输入以及土壤碳库周转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然而,CO2浓度升高对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转化和截获的影响及碳氮偶联效应尚不明确。因此,利用13C示踪技术,通过在春小麦生长期间连续供给1
土壤有机质来源和转化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但是,如何区分并评价微生物来源和植物来源组分对土壤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贡献一直是难点和热点问题。本研究选取三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农田、森林和草地)中九种不同成土条件、理化性质的表层土壤样品,采用13C标记活性底物(葡萄糖)微域培养,利用热裂解-色谱/质谱技术,根据土壤有机质分子组分
长期施肥已成为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增产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持续输入秸秆并结合合理的施肥管理措施是稳定和提升土壤肥力的必要措施。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土壤结构和养分变化的影响,而针对土壤生物群落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单施无机肥、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及不施肥对照)土壤微生物-食微线虫-捕食性线虫所构成的微食物网为研究对象,利用棕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平台,采
学位
以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为特征的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这是一个受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土壤因子(底物有效性、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活性等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过往研究多关注了单因子、单地点或者小样线尺度的影响与变化,导致关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空间变异机理研究的结论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回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空间差异状况及影响机制、土壤有机碳库性质(年龄和数量)的影响两个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水分格局,因此影响土壤的氮(N)转化过程及氧化亚氮(N2O)排放。研究土壤N转化过程及N2O排放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N循环过程及潜在的N损失风险。  不同N转化过程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会影响土壤N转化过程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因此要同时研究这些过程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已往对土壤N转化过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表层土壤,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