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基稀磁半导体低维纳米结构的制备及铁磁性的光操控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由于具有光学透明性和室温的铁磁性被认为是实现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最有前途的一类材料。其低维纳米结构更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对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制备方法主要集中在脉冲激光沉积(PLD)、化学气相沉积(CVD)等高真空制备手段。本论文选择了更加温和的溶液化学方法来制备氧化物稀磁半导体的低维纳米结构:采用水热微乳液法制备了油酸分子包裹的Co掺杂TiO2(锐钛矿)纳米粒子,并采用适当的后处理措施如洗涤、退火、老化和光照等,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所制备纳米结构的生长、微结构及性质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的研究结果: ⑴Co元素掺杂浓度在0~23.27%之间可调,吸收光谱和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谱等测试证明Co是替位掺杂。提出了纳米颗粒首尾相连成棒状的自组装生长机制,并且发现掺杂对TiO2纳米棒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纳米棒的长径比变得越来越小。另外还研究了退火和纳米晶凝聚与样品磁性的关系。 ⑵用顺磁共振谱研究了油酸包裹的Co掺杂TiO2纳米粒子的顺磁氧空位即F+心,发现表面F+心显示各向异性,且不稳定,在高温下被空气中的O2破坏;而430℃高温退火可促使体F+心生成,显示各向同性。F+心类型可由洗涤或退火调控,观察到F+心与铁磁性之间的关联,为F+心激发的铁磁机制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⑶观察到Co掺杂TiO2纳米晶薄膜铁磁性的室温衰变,这种磁性衰变可能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在纳米晶界面的吸附导致界面F+心的破坏有关。我们采用低能量密度的248nm脉冲激光在空气中对这种老化的薄膜样品进行一定时间的辐照,发现光照后薄膜的本征铁磁性被重新激发。对光激发铁磁性的机理提出了初步的解释,认为可能起源于被Co杂质缺陷所俘获的光电子产生的束缚磁极子,从而诱导激发铁磁性耦合。这种光激发氧化物稀磁半导体铁磁性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在自旋电子学纳米器件中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信息工作的核心资源引起了科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众所周知,1935年爱因斯坦与玻多耳斯基和罗森联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其中提出了利用动量和位置作为连续变
超导隧道结(SIS)混频技术以极低的接近量子极限的噪声温度和宽的瞬时带宽,成为0.1-1THz频段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目前超导SIS接收机噪声温度已经低达3~5倍量子极限。近年来,随
光纤拉曼放大器因其特有的在线放大、宽带平坦增益、低噪声等特点而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是一种非常适合下一代超大容量、超长距离DWDM系统的光放大器。尤其是在海底跨洋光纤通信
为了研究周期结构的金属材料,本文对周期结构的FMM数值模拟方法,长方形孔的正方点阵的透射实验、现象和穿孔金属膜的透射偏振依赖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FMM是
SiCN晶体薄膜自1996年左右被发现和确认以来,以其在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子学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异性质,成为众多科研人员竞相研究的热点。CVD的方法被普遍用来制备SiCN薄膜,但是
学位
本文主要讨论了相关跳频算法以及高速跳频通信时的频率管理。文章基于当前短波差分跳频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以矩阵为背景的相关跳频算法,对这种以矩阵为背景的新
周期结构中的波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周期结构中的非线性波所具有的奇特性质,例如带隙中的孤子等更是受到物理学、声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种结构具有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损害正常组织。尽管现有很多关于HIFU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
铁磁性复合材料是指通过人工的制备手段把将铁磁性材料以随机或有某种规律的形式分散在基底材料中所形成的复合体系。铁磁性复合材料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在微
近年来,声子晶体中弹性波的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是关于声子晶体完全禁带的,频率位于禁带内的弹性波完全不能通过声子晶体,这一性质具有大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