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疫中国家认同的伦理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全球价值多元化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疫情下我国人民表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一抗疫精神,是对国家认同的高度体现。疫情背景下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国家认同,更具有时代意义。本选题以国家认同为切入点,分为六个部分,系统研究了我国抗疫中国家认同的选题缘起、基本概念、伦理基础、伦理精神、道德实践和伦理价值。具体而言,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进行基本概念诠释,系统阐释论文中主要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伦理、认同和国家认同;第三部分研究的是我国抗疫防控中国家认同的伦理基础,其中包含的政治伦理基础和文化伦理基础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四部分研究的是我国抗疫中国家认同的伦理精神,所蕴含的家国一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抗疫精神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激发了全体人民群众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五部分研究了我国抗疫中国家认同的道德实践,在疫情面前,基层干部、医护人员、志愿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等各个群体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配合着国家的防疫工作,体现了高度的伦理认同感;第六部分阐述了我国抗疫中国家认同的伦理价值,说明了中国人民在抗疫中表现出的国家认同感产生的深远的伦理意义。在全球携手共抗时疫这场人类与病毒的艰苦斗争中,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国家认同不仅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用伦理基础夯实抗疫根基;用伦理精神铸牢抗疫防线;用道德实践践行抗疫决策;用伦理价值推动抗疫取胜。在当前疫情防控依旧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国家认同,用伦理的思想、价值观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取得抗疫的成功。
其他文献
现如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儿童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书本知识,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审美、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了当下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逐年递增,发展学生个人、让学生成为更加全面且优秀的个体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新、教育方式的转变,同样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校园室内空间环境对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控制的起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农产品最广泛的生产者,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如何在确保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农户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是政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农民
学位
水伦理来源于人类涉水活动实践中实际呈现的诸多伦理问题,是处理人与水之间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其内容和特性以人水关系的应然性认识为前提,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与生态伦理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但人水关系的特殊性又使水伦理拥有了自身独特的问题域和理论域。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伦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演变规
学位
江苏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我国古村落当中更具文化特色、更有代表性的村落。江苏省降水丰沛、水网密布,该地区历史文化名村与水体有着紧密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景观更新也在不断进行,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村落更新存在过度商业化、景观同质化、景观维护难等问题,而水体景观则存在水体自然景观退化严重、水体人工设施的废弃、
学位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和构筑物增多,自然地表向硬化地面转化,使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导致热环境恶化,加大了能源的浪费,严重危害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微气候,节约能源的绿色优化设计成为城市规划领域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危害的研究尚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微气候研究主要聚焦于挖掘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提升人群热舒适度,对高温易感人群的情绪健康关注较少;在节约能
学位
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点上,素有“吴头楚尾、江淮名邑”之称,作为联系南北的交通枢纽与全国盐业销售的重镇,扬州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繁荣。清代的扬州依靠盐业中心的地位,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其园林形成了“城市山林”与“湖上园林”两大类型,在江南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盐商、官员的推动,雅集活动也在扬州园林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城内以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的“精英化”雅集为代表,城外则以瘦西湖“公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逐渐增加,农民工作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特殊就业群体,其就业空间已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的典型样本与关键路径。然而,农民工相关就业空间研究一直受到“性别无涉”观念主导,有必要从性别视角进行农民工就业空间演变差异特征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现有农民工研究、女性就业空间研究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性别差异为贯穿视角,以南京主城区范围内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9年、20
学位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思政教育都有重要的部署。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不断推进学校思政课程的建设。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
学位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约教育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永恒话题,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要求,节约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等也需要进行不断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节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也是节约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新时代大学生节约教育具有自身
学位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精神传播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本论文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科学理论视角系统地研究科学精神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厘清科学精神传播的内涵与特征,全面总结科学精神传播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精神传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精神传播实践的发展,并指出其对于加快建设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