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肥城桃为试材,在一氧化氮(NO)、壳寡糖和花青素等生物学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化学仪器分析等手段,从NO和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的互作入手,研究外源NO对桃褐腐病病原菌的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作用,研究外源NO等处理对采后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作用,系统探讨外源NO处理对桃果实防御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抗病相关基因(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探索影响NO抗病途径的关键因子,为NO在果实防腐保鲜上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深入探讨外源NO等对采后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及防治机理。此外实验还扩展了壳寡糖和花青素在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应用中的潜在价值和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肥城桃是我国的名优果品,属中晚熟品种,8月底至9月上旬采收,由于采收期温度较高,果实极易腐烂。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eola (G. Wint) Honey)是肥城桃果实上最常见也是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果实一旦感病,会迅速发生大面积腐烂,致使桃的贮藏、运输、销售等受到局限。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同浓度NO溶液(0、5、15、30和100μmol L-1)处理褐腐菌孢子观察NO对褐腐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5、15和30μmol L-1NO处理未对褐腐菌产生显著性影响,100μmol L-1NO处理明显抑制了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和致病力。分别利用去离子水、15μmol L-1NO、5μmol L-1cPTIO、1.5%的壳寡糖和1.5%的紫甘薯花青素分别处理接种褐腐菌(5×105个孢子/mL)后的肥城桃果实,分别于1、2、3、4、5d测定病斑面积和发病率,果实于接种后的0、12、24、48、72h取样后测定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NS)活性变化,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PR-1)、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PR-10)、几丁质酶基因(CHI)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GNS)的相对表达量。外源NO、壳寡糖和花青素处理均可以有效抑制肥城桃果实褐腐病病斑的扩展,延缓果实发病,cPTIO处理促进果实发病和病斑面积扩展;外源NO和壳寡糖均能有效提高果实PR-1、PR-10、CHI及GNS的相对表达量及CHI和GNS的活力,花青素能明显提高果实CH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CHI活力,在处理后的初期可以提高PR-1及PR-10的相对表达量,但是不能提高GNS的相对表达量和GNS的活力,cPTIO处理抑制果实PR-1、PR-10、CHI及GNS的相对表达量及CHI和GNS的活力。外源NO、壳寡糖和花青素均可以通过提高肥城桃果实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和酶活性从而提高其抗病性。此外本研究通过提取效率优化紫甘薯中花青素的提取条件,分别对提取溶液、提取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固液比进行优化,紫甘薯花青素最适宜提取条件为15%乙酸溶液、40°C、60min、1:25(g/mL)固液比,此方法提取紫甘薯中花青素提取效率为1.03mg/g。利用花青素提取物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研究表明花青素对两种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抗坏血酸;通过涂布涂板法研究大肠杆菌生长情况发现花青素对其有显著性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