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地生态安全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当前我们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新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西藏是构建我国“两屏三带”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草地资源充裕,对于巩固生态安全格局至关重要,但由于西藏大部分草地处在高寒地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应不断优化方案强化草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巩固生态安全格局。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于1989年提出广义生态安全的定义,即生态安全涵盖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安全状况,三者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合并为人工复合系统,以帮助人们在生活、安定、健康、基础权益、生存保证、必需资源、环境适应、社会秩序等层面免除危害。生态脆弱性及风险是生态安全的实质,其中生态脆弱性居于核心地位,因而脆弱性测度是降低生态风险、巩固生态安全的最有力保障。文章以西藏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西藏及七地市(区)的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总结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论机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对另外的生态脆弱区域草地生态安全分析存在较大参考价值。研究包括以下步骤和结论。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生态足迹及草地生态安全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梳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单位面积热量和“省公顷”的概念,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西藏草地均衡因子和七地市(区)草地产量因子进行修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内,西藏草地均衡因子基本维持在0.2左右,拉萨草地产量因子最大,而那曲等主要牧区的草地产量因子较低;第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西藏2003-2018年及七地市(区)2009-2018年的草地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和生态压力指数,对草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指标的评价结果不尽相同:一方面西藏草地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压力指数为“很安全”的等级,但生态盈余不断减小,生态压力指数有所上升,另一方面生态足迹强度不断缩小,表明草地恢复能力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利于巩固草地生态安全;在七地市(区)中,阿里地区的草地生态盈余最大,且生态压力最小,林芝市的草地资源利用资源效率最高,且生态安全格局可持续性最强,针对以上分析提出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时间维度上看,西藏总体的草地生态压力增加;从空间维度上看,那曲、阿里等藏北主要牧区草地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生态经济效益有待提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第四,对西藏草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认为畜牧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草地资源储存与利用、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四大因素能够对西藏草地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五,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运用熵权法将草地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生态压力指数进行赋权,获得参考序列2010-2017年草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发现2013年后西藏草地生态安全稳中有升,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18-2022年西藏自治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缓慢降低,总体上处于平稳态势。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结果显示畜牧业经济发展、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影响西藏自治区草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第3章的影响机理分析和第5章的实证分析,针对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力发展草业、季节畜牧和现代畜牧;坚持生态公益项目、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重视科技和教育;完善草地生态经济系统、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鼠害防治,推进人工种草。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不断加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断走向更高台阶,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达到互促共进的关系是必然的。绿化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发展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一环,在提供生态服务、环境资本、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研究两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31个省份和直辖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首先从理论上对绿化建设和全要
学位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的代表行业,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造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估维度。数字经济的应用对生产性服务的贸易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平台畅通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以大数据为基点的数字经济有效促进了消费的市场化、精准化。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走在前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
学位
机构投资者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市场主体,专业的分析能力、强大的信息汇聚能力、雄厚的资本等优势帮助其在资本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机构投资者可以实现自己的投资收益,与此同时,为了使得自身的收益更加稳定或者获得超额收益,机构也会积极参与企业内部治理从而使上市公司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经营。机构投资者这一概念始于外国资本市场,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较为成熟,但较少从异质性视角加以分析,故而得出
学位
我国地幅辽阔,人口众多,作为世界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挖区域内生动力,中国区域经济急需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思路,因此,本文将地域资本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对中国31个省市的2016-2020年地域资本进行测度和实证研究。在地域资本理论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地域资本研究指标体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地域资本及其构
学位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让“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大上,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则是这项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拥有超过总人口数三分之一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紧扣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政策初衷,重视和提升农村迁移劳动力群体的幸福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关注到了农
学位
自加入WTO以来,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集中表现为更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负面冲击。同时,危机冲击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峻,已经给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韧性被认为是外部冲击下经济表现差异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针对危机下中国城市表现出的经济韧性,本文拟从地域资本这一全新视角对其进行解释。自20世纪9
学位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遇到的主要瓶颈是金融制约问题,集中体现在金融排斥、成本约束、交易风险三个方面。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我国金融供给水平,适度减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遇到的资金约束难题,但受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等问题限制,其仍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金融供给不足与需求量大的矛盾,从而导致不少弱势群体难以获得金融产品及服务。得益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它以底层技术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结构升级与体制改革是今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润滑剂,高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资金流动不畅,资金使用的效率不高,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结构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化水平,打造高效的金融体制,更好的保证市场在资本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改革之
学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问题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其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并列,并在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环境规制力度持续提高。但规制力度呈现出波动性特征,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环境规制工具的多样化和规制体系的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环境治理的重视力度明显加大,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前提,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方,理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但是环境治理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