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中国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导致食用了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病症。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三聚氰胺成为食品公共安全的焦点。目前对三聚氰胺毒性的报道多侧重于其对肾脏的影响,缺少一个对三聚氰胺相对系统性的报道。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三聚氰胺对人体及动物造成的毒害,本试验以昆明(KM)种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三聚氰胺的急性、蓄积性中毒特点以及对KM小鼠三聚氰胺中毒的毒理损伤和血液生化指标做进一步的研究。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将6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Ⅰ、Ⅱ、Ⅲ、Ⅳ、Ⅴ、Ⅵ6个处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体重20g±2g,分笼饲养。以三聚氰胺作为毒源,采用一次性灌胃方式染毒,以小鼠体重计,5个染毒组分别按4500mg/kg、6534mg/kg、9487mg/kg、13775mg/kg、20000mg/kg剂量浓度梯度递增灌胃,对照组灌胃等量超纯水,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期间记录小鼠临床症状以及死亡情况,计算脏器指数,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病理解剖观察及组织切片观察,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用改良寇式法计算得出三聚氰胺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2086mg/kg,其95%可信区间范围为9817~14879mg/kg,此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属于有毒化学物质。小鼠染毒14小时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静卧,呼吸困难,抽搐,而且染毒剂量越高,症状出现越早,程度越严重,呈明显的计量效应关系。试验观察三聚氰胺能够引起小鼠的肝、脾、肾组织的病理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证明毒性作用和毒害程度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说明肝、脾和肾是三聚氰胺的主要靶器官。蓄积性毒性试验方法:在急性试验的基础上,选用40只KM小鼠,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只小鼠,对照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试验采用递增剂量法染毒,以LD50的1/10为起始剂量,每天染毒,4d为一期,每期递增1.5倍,连续染毒20~28天。试验期间,当试验小鼠累计死亡一半时即可终止试验,计算K值进行评价。试验采用拌料法,按递增剂量染毒。试验期间记录小鼠临床症状以及死亡情况,计算脏器指数,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病理解剖观察及组织切片观察,同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蓄积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对小鼠的蓄积系数是4.36,按蓄积作用分级标准,属于中度蓄积。染毒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肺脏指数及肾脏指数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中毒小鼠的病理损伤主要见于肾脏、肝脏、脾脏、肺脏等脏器。镜下观察到肝索紊乱,颗粒变性,空泡变性,以及肝细胞肿大、坏死现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中出现三聚氰胺晶体,存在蛋白尿现象;肺毛细血管充血,出现代偿性肺气肿现象;脾细胞坏死,使机体免疫系统崩溃从而造成脾脏萎缩。根据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分析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白蛋白值、总蛋白值下降,表明肝脏受到损害;血清尿素氮值、血清肌酐值升高表明肾脏受到损害。本试验证明,三聚氰胺对动物具有明显毒性,对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均有明显损害,其中,对肝脏、肾脏损害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