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炔选择性加氢贵金属和类贵金属催化剂性能调控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烯中微量乙炔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后续乙烯聚合物的性质而且造成该工艺过程中催化剂的不可逆失活,因此,高效脱除乙烯中的微量乙炔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是目前工业上脱除乙烯中微量乙炔的主要方法;金属间化合物(IMCs)和类贵金属磷化物MxPy催化剂因其独特的原子排列方式及电子性质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探究了一系列PtM IMCs以及类贵金属的金属磷化物MxPy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明确了调变催化剂表面组成、比例和表面结构等实现调控催化性能的微观本质,筛选获得了性能优良催化剂的目标结构,研究结果能够为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高性能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一、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PtxMy(M=Cu,Ag,Au)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四种表面结构的催化剂,即PtxMy IMCs(x:y=1:1,1:3,3:1),壳@核Ptn L@PtxMy和Ptn L@M(n=1-3)以及次表层结构Pt1L-M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阐明了调变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组成对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调控的影响。(1)表面结构和组成影响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在分别具有四类不同表面结构的Pt Au、Pt Ag和PtCu催化剂中,电子性质分析表明,PtM催化剂表面原子d带中心与活性呈“火山型”关系,表面原子d带中心保持在适中范围,催化剂能够实现高催化活性。以表面单原子Pt为活性位点的PtCu3 IMC不仅呈现良好的乙烯选择性和生成活性,而且能够有效抑制绿油。(2)反应物乙炔吸附自由能可以作为评价PtM催化活性的描述符。PtM催化剂上乙炔吸附自由能与催化活性呈线性关系,Pt1L-Cu和PtCu3 IMC对乙炔具有较弱的吸附能力而呈现较好的催化活性;而Pt Au、Pt3Au、Pt Ag、Pt3Ag IMCs;壳@核Pt1L@Pt Au3、Pt1L@Pt Au、Pt2L@Pt Au、Pt1L@Au、Pt1L@Pt Ag3、Pt1L@Ag、Pt2L@Ag和Pt3L@Ag对乙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呈现较差的催化活性。(3)PtCu3 IMC可替代工业Pd Ag/Al2O3催化剂。在一系列PtM催化剂中,筛选获得的PtCu3 IMC催化剂对贵金属Pt具有高的原子利用率,且主体成分Cu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剂成本;同时,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既能呈现高乙烯选择性和高活性,又能抑制绿油生成,其经济成本以及性能均优于工业Pd Ag/Al2O3催化剂。二、研究了不同晶面、暴露端、M类型和M:P比的过渡金属磷化物MxPy(M=Mo、W、Fe、Co、Ni和Pd)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阐明了调变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组成对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调控的影响。(1)表面结构和组成影响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在一系列MxPy催化剂中,电子性质分析表明,M与P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量较少时,MxPy催化剂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能够同时实现高乙烯选择性和高活性。活性位点被P原子完全分散的FeP(101)-I,不仅呈现良好的乙烯选择性和类Pd催化活性,而且能够有效抑制绿油生成,进而使该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2)乙炔吸附自由能可以作为评价MxPy催化活性的描述符。乙炔在MxPy催化剂上的吸附自由能与活性呈“火山型”关系,其中对乙炔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Mo P(110)、Mo P(101)、WP(101)-I和WP(101)-II,以及具有较弱吸附能力的Ni12P5(001)和Pd3P(010),呈现较差的活性;而FeP(101)-I和Ni2P(002)呈现较好的催化活性,归因于其对乙炔具有适中的吸附强度。(3)FeP(101)-I具有类Pd金属性能归因于以下三点:第一,FeP具有金属性质。第二,在费米能级附近,P原子的存在使得FeP中Fe原子的d轨道态密度更像Pd,而与纯Fe的d轨道态密度存在较大差异。第三,FeP(101)-I的d带中心与Pd(111)非常接近。(4)FeP(101)-I呈现最优异的催化性能。在一系列MxPy催化剂中,FeP(101)-I不仅呈现较好的乙烯选择性、类Pd金属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其催化性能优于工业Pd Ag/Al2O3催化剂。(5)筛选获得催化性能优于工业Pd Ag/Al2O3的PtCu3 IMC和FeP(101)-I催化剂。高贵金属Pt原子利用率的PtCu3 IMC所需反应温度较低,乙烯选择性较高,但活性较差;而低成本的类贵金属FeP(101)-I所需反应温度较高,乙烯选择性较差,但活性较高。
其他文献
亲核膦催化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重要分支,在近二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无金属条件下合成各类有机分子提供了重要途径。活化炔烃作为亲核膦催化的一类常用反应底物,具有丰富的化学反应性,如自身异构化反应、与亲核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以及偶极环化反应等,基于活化炔烃的合成方法得以大量报道。然而,在与亲电试剂的反应中,活化炔烃与亲电试剂的作用方式主要通过π键(C(28)C、C(28)O、C(28)N)的断裂形
学位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但燃煤热电厂传统“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使得热电联产机组热电出力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新能源的消纳。目前实现机组热电解耦的方案主要有低压缸零出力供热、高低旁路联合供热、电锅炉供热、储热罐储热等,但上述方案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使得单一热电解耦方案无法适应完整供热周期内供热负荷需求的变化。此外,生产现场对供热系统的操作还是以经验
学位
溴作为一种高价值元素,通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地球的水圈中。溴具有活泼的物化性能,可以形成种类繁多的溴化合物,在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地应用。然而,当水体中Br-浓度过高时,在臭氧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溴酸盐副产物,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目前,去除Br-的方法主要存在高成本,高能耗,二次污染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具有优良选择性、绿色环保和经济适用性
学位
CO选择性催化脱除NOx(CO-SCR)工艺因可实现多污染物协同脱除、降低工业成本,而成为极具吸引力和前景的烟气脱硝技术,开发适宜催化剂是该工艺能否达到最优效能的决定性因素。环境友好型铜氧化物因适宜的氧化还原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CO-SCR脱硝催化剂,然而高温易烧结、分散性差成为限制其应用的关键。铜氧化物与适宜载体的协调复合通常可分散铜物种,克服其现有缺陷,同时提升催化活性。基于此,本文为实现铜氧
学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能源储备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煤直接液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方法,煤直接液化油中硫含量为0.05%~2.5%,但在油品深加工过程中,硫的存在会毒化下游催化剂,造成设备严重腐蚀,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深度脱硫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本论文以二苯并噻吩(DBT)为研究对象,该物质在煤直接液化油中含量较多且难脱除。针对加氢脱硫反应所需条件苛刻的问题,采用温和的氧化脱硫方式对
学位
乙醇是一种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化工和燃料等领域。在应用中,对乙醇的含水量有严格的要求(≥99.37 wt%)。目前,主要采用精馏技术对乙醇溶液浓缩提纯,然而精馏对于乙醇浓度超过85 wt%的乙醇溶液分离效果不好。尤其在乙醇浓度为95.6 wt%时,乙醇和水会形成共沸物,通过普通精馏难以分离。因此,探索兼具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分离工艺十分重要。渗透汽化与传统分离工艺(精馏)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工
学位
有机荧光材料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化妆品、防伪和现代生物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香豆素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大的斯托克斯位移、高荧光量子产率等优异的光物理性质而成为重要的小分子荧光团,由于其分子结构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和强大的电子转移能力,因此官能团的引入会影响香豆素衍生物的功能和荧光性能。本文利用不同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和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在香豆素骨架上的7-位和3-位分别引入强给电子基团
学位
工业乙烯制备过程中,乙烯中微量乙炔的存在能够导致乙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的不可逆失活,因此,需要高效脱除乙烯中微量乙炔。乙炔选择性加氢法是目前工业中脱除乙烯中微量乙炔的主要方法;Cu催化剂因高乙烯选择性、低成本且结构调变灵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然而,Cu催化剂乙炔转化率较低且极易生成绿油加快催化剂失活。因此,如何提高Cu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以及抑制反应过程中绿油生成成为该反应中亟需解决的关
学位
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反应生产的以三甲基戊烷(TMPs)为主要成分的烷基化汽油,是一种清洁环保的汽油调合组分。传统的液体酸催化剂,即浓硫酸和氢氟酸,存在腐蚀设备和污染环境等问题,故其工业应用受到限制,而固体酸催化剂的使用可解决这一问题。在众多固体酸催化剂中,Beta分子筛和Y型分子筛因为其独特的孔道结构和酸性能可满足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的要求,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筛
学位
盐湖含有丰富的锂资源,约占全球总储量的66%。盐湖提锂技术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电控离子交换技术(ESIX)通过改变电流调控功能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回收盐湖中的低浓度锂离子,且回收效率较少受杂离子干扰,是极具潜力的清洁高效提取盐湖卤水中锂离子的新型分离技术。回收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于生态较为脆弱的高原盐湖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针对电控离子吸附过程,构建了溶液相和膜相内的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