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淀粉合酶Ⅳ(ZmSSⅣ)、Ⅴ(ZmSSⅤ)过表达对淀粉合成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ong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中的淀粉有两类,一类是叶片中的临时淀粉,白天在叶绿体中利用光合产物合成,夜晚消耗为植物生长提供碳源和能量。另一类是贮藏淀粉,在作物胚乳、薯类根茎等贮藏器官的造粉体中合成。贮藏淀粉是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主要能量来源,也广泛应用于造纸、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玉米淀粉因其化学成分佳,纯度高,在淀粉产业占有重要比重。淀粉由一系列酶催化合成,淀粉合酶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淀粉的含量、组成和结构等。目前在遗传和生化方面对淀粉合成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已基本明确部分酶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作用。SSI、SSII、SSIII亚型主要负责淀粉葡聚糖链延伸,SSIV亚型与淀粉颗粒的形成起始有关。课题组前期基于比较基因组分析鉴定并首次报道了植物SS新亚型SSV,在进化关系上与SSIV关系最近。最近报道拟南芥SSV影响叶绿体淀粉粒的数量,推测其功能也与淀粉粒的起始有关,但未见作物中关于SSV功能的报道。前期课题组克隆了玉米淀粉合酶IV、V(ZmSSⅣ、ZmSSⅤ)基因,分析了表达特性和体外酶学特性,创制了ZmSSⅣ、ZmSSⅤ过表达转基因玉米材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在DNA和RNA水平上对转基因后代株系进行了鉴定,比较分析了野生型、ZmSSⅣ、ZmSSⅤ单基因过表达和双基因过表达株系的植株生长情况和籽粒淀粉含量、组成、结构以及淀粉颗粒形态和大小差异,解析了ZmSSⅣ、ZmSSⅤ在玉米淀粉合成中的作用,为深入揭示玉米淀粉合成的分子机理、解析淀粉分子链和淀粉颗粒起始形成机制、改良玉米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2代基于DNA水平分析鉴定到5个过表达株系,OE-IV/V、OE-IV-1、OE-IV-2、OE-V-1、OE-V-2。RT-q PCR检测转基因玉米中ZmSSⅣ、ZmSSⅤ的相对表达量,发现双基因过表达株系OE-IV/V中ZmSSⅣ、ZmSSⅤ的表达分别上调8倍和10倍。OE-IV-1和OE-IV-2中ZmSSⅣ的表达分别上调2.5和14倍;OE-V-1和OE-V-2中ZmSSⅤ的表达分别提高了49和93倍。2.田间性状测定分析显示过表达材料的株高、穗位高、成株叶片数及穗上叶片数等性状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ZmSSⅣ、ZmSSⅤ的过表达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没有影响。测定野生型和转基因玉米成熟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支链淀粉、抗性淀粉的含量,结果显示ZmSSⅣ、ZmSSⅤ过表达没有引起玉米胚乳中总淀粉含量和组成的显著性变化。3.采用HPAEC-PAD方法分析了野生型和转基因玉米成熟籽粒胚乳淀粉的链长分布,发现相较野生型,转基因各株系的淀粉链长分布没有显著改变,仅DP6-10、DP12-20和DP22-36的链略有改变。表明ZmSSⅣ、ZmSSⅤ对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较小。4.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穗位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和成熟籽粒胚乳中的淀粉粒,发现过表达玉米叶绿体和成熟胚乳中的淀粉粒均小于野生型。测量400个胚乳淀粉颗粒的粒径,结果显示转基因淀粉颗粒平均粒径相较于对应的野生型分别降低了2.32μm、1.21μm、3.22μm、1.92μm和1.00μm。结果表明ZmSSⅣ、ZmSSⅤ可能参与玉米淀粉颗粒的形成起始过程,过表达材料在起始阶段合成了更多的淀粉颗粒,从而产生了比野生型小的淀粉颗粒,合成起始的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肠道微生物群落定殖于动物的胃肠道,对宿主的免疫、生理、代谢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藏酋猴(Macaca mulatta)为我国特有灵长类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藏酋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地理种群(安徽黄山),其他种群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以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峨眉山、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的三个不同藏酋猴地理种群为对象,采集
学位
猪的毛色性状是猪品种的重要特征。在四川地方猪种成华猪和雅南猪的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发现其后代猪只出现了毛色分离。快速精准的固定新品种的黑毛性状,对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通过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成华猪和雅南猪新品种的毛色遗传变异及应用进行研究,以实现新品种黑毛性状的标准化。研究内容包括:(1)表型观察:对所培育新品种(巴×成杂交猪和杜×雅杂交猪)的父本、母本、F1代和F2代毛色表型及比
学位
变态发育是生物体对外环境适应性的胚后发育,两栖动物只有经历变态发育后,成体才能适应陆地生活,其主要通过细胞凋亡清除退化幼体无用的组织器官。在生物的细胞凋亡过程有一系列的蛋白酶家族参与,其中Caspase家族在该过程的许多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扩增获得中国大鲵Caspase3/7/8/9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对各基因进行蛋白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实验
学位
多取代的二氢呋喃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氧杂环化合物,是许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关键结构片段。二氢呋喃也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产物,通过氢化还原可以得到四氢呋喃。因此化学家们开始关注二氢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通过二苯甲酰基甲烷与(Z)-溴代硝基烯的Michael/烷基化反应,合成多取代的二氢呋喃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反应以二苯甲酰基甲烷和(Z)-溴代硝基烯为底物,以碳酸钠为碱,30 o
学位
猕猴(Macaca mulatt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野生猕猴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对于野生猕猴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野生猕猴种群而言,粪便样品相对其他样品而言更容易获得,但粪便DNA具有含量少,易降解,位点不易扩增的特点。本研究以野生川西猕猴为对象,采用非损伤取样法(noninvasive genetic sampling),以猕
学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水体环境温度升高,由此引起的热应激可能导致冷水鱼类发病甚至死亡,其具体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无有效的解决方法。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和西伯利亚杂交鲟作为我国鲟鱼相关商品的主要来源,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在养殖过程中,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发病甚至死亡现象频频发生,而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表现出比亲本更优越的抗病能力,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快
学位
栖息地是能够满足动物食物资源、环境条件的生存空间。动物在栖息地选择利用中,植被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差异影响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利用。掌握动物栖息地植被状况以及各季节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对于了解野生动物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猕猴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栖息环境多样化等特征;特别是川西高原猕猴分布海拔高、生存环境季节性差异大,是了解猕猴生境选择利用的理想对
学位
淀粉是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主要能量来源,也被广泛应用于环保、能源、化工、制药、医疗保健等领域,是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天然物质。淀粉合酶是淀粉合成中的关键酶,植物中的淀粉合酶有6种亚型,GBSS、SSⅠ、SSⅡ、SSⅢ和SSⅣ都同时具有糖基转移酶5(Glycosyltransferase 5;GT5)和糖基转移酶1(Glycosyltransferase1;GT1)结构域。课题组新鉴定出的SSⅤ亚型的
学位
针对现有烫漂与干燥设备加工流程多、操作繁琐、加工效率低、需多次布料,且易干燥结壳、褐变等问题,本文将蒸汽烫漂、气体射流冲击干燥与温湿度过程控制技术相结合,设计、制造了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烫漂-干燥联合装置,并以山药片为易褐变类物料的代表,研究了山药片在不同蒸汽烫漂时间、蒸汽风速、烫漂方式、干燥温度、冲击风速等条件下的品质与干燥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多组单因素试验探究了温湿度对山药片干燥特性与干后品
学位
NBS-LRR(nucleotide binding site plus leucine rich repeat)类抗病基因(R基因)是迄今为止从植物中克隆得到抗病基因数目最多的基因家族,也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于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研究表明,NBS-LRR基因在功能上负责植物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性,是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热点。然而,NBS-LRR基因的起源及何时开始分化成不同的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