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心灵的故乡”——黄春明小说论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春明的小说是台湾特殊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而出的艺术精品。它洋溢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本文试图从黄春明的经验世界与创作历程、原乡叙述与乡土认同、乡土记忆与殖民批判、文学意象与意象内涵、乡村经验与民间文学、浪漫叙事与反现代性倾向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解读。文章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研究黄春明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其日后创作之间的联系及其投射在作品中的影响痕迹。透过黄春明的人生足迹、文学生涯与时代背景,进一步解读黄春明小说的社会风貌与文学内涵。黄春明的成长背景无疑暗示了某种原乡传统的渊源。由此可以寻找黄春明作品与乡土经验相辅相成的轨迹,其中生命与文学,传记与传奇相互印证,合而为一。  第二部分考察乡土文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纠葛。藉由台湾乡土文学史的简单梳理,一方面探究黄春明小说独特的内容和价值,另一方面考察黄春明在乡土认同中所体现的伦理价值和创作意识。企图透过黄春明乡土认同的情结,探讨黄春明小说对于“传承乡村文化和乡村经验”的良苦用心,并穿过有意无意之间浸洒在小说中的乡土世界抒写的精神意象,来解析这些丰富的意象内涵。面对都市现代文明的侵入,黄春明感受到的是一种虚无渺茫的现代性焦虑,同时又潜隐着乡愁的两难情结。同时黄春明的小说深刻地描述了台湾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社会,小说就在有意识地记录了当时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一道民间文化的痕迹,顺着这条线索追踪黄春明小说所受到的民间文化的滋养、探讨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吸收和运用以及民间文化在小说中的意义,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民间故事、民间文化因素在小人物之间流传、形成,正说明了他们的民间性,他们正是台湾乡土真正民间性的代表。这其实是经验传承和民间文学书面化。这些民间文化在小人物的口中脱口而出,人们看出他们与古老的民间智慧并存,但是这种原本在乡间随手可得的民间智慧,在工业化后的社会中逐渐凋零,甚至在城市中消失了踪影,创作主体的内心焦虑可想而知,感叹民间性的消逝。美国学者丽贾纳·本迪克斯指出:“民俗长期充当了寻求本真之物(the authentic)的一个工具,满足了逃避现代性的渴望。”借由这种观点,人们可以看出黄春明在面对强势的现代文明冲击下,这样苦心积虑的保留民间性、尽情抒写“纯粹的和远离文明之苦的理想的民的共同体”,是不是内心深处也有一种“逃避现代性的渴望”呢?  第三部分探讨黄春明乡土记忆与殖民批判中的意义表达。在后殖民时代民族寓言的建构中,小说呈现了乡土世界进程中一个个有意味的都市殖民意象。不管詹明信的论述是否周延,但是在阅读黄春明的小说时却让笔者深深感受到一种民族寓言的性质。黄春明在精心营造美丽的宜兰故园,不仅表达了自身对于乡土的留恋和回归乡土的愿望,更是对这种强势文明长驱直入产生一种现代性的焦虑和发自本能的抗拒。文章首先从黄春明小说中的背景来看这种民族寓言叙述的可能和根源。同时对于这种殖民的运操作手段,以及第三世界文本中民族寓言叙事的思想渊源,通过叶维廉先生在《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一文中论述殖民主义中“文而化之”神话的制造给予分析。  第四部分探讨黄春明作品中最引人瞩目的乡土与都市批判,这不仅构成了他的小说创作支点和情感价值取倾向,而且以一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艺术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精神、文学意义与个人才情,并指出创作主体无意识为之的反现代性倾向及其渊源。其一、黄春明的“乡土诗意性浪漫小说的浪漫素质,则发源于古老农耕文明孕育出的伦理和谐的文化想象,散发着东方化的乡土浪漫风味。同时黄春明的小说是在台湾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乡村传统的巨大惯性,其反现代性倾向也非常强烈,在对乡土过于浪漫的构想中,明显的表现对于都市的排斥和抗拒。其二、乡土社会本土性与现代性也是相抵触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流动的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流动性是其最为本质的之一,现代性都被称为“流动的现代性”。现代乡土小说对于乡村本土性流露出无限温情的时候,同时让人们看到的也是对现代性的顽强阻击。其三、黄春明小说中抒写对民间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对民间原始古朴气息的诗意描绘、对民间文化所传达的生活习俗的赞赏,人们毫不怀疑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真实性。但是,人们还必须看到它的消极因素。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也是现代化危机的一种反映,这是一种由于行为标淮、传统和宗教的家乡遭到毁坏而出现的“思乡病”产物,是一种现代化的产物。它用造就一个新的、更大的感情上的家乡,来企图摆脱由于现代化进程及其压力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因而本身又具有一种反现代主义倾向。其四、现代杜会结构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和裂隙。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认为,整个社会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巨大的文化矛盾。乡土小说抒情作家们对统一和谐的乡村社会的认同或者建构就具有了非常强烈的反现代性倾向。其五、乡土抒情小说对于乡民性格的充分表现显示的正是一种与现代性相抗衡的姿态。大多的乡土抒情小说中都有善良敦厚、充满智慧的老者形象的存在,他们是世代经验的化身。而这些人物内心的经验世界,往往是乡土抒情小说作者们最进行深入细致表现的地方。这种表面木讷而内心丰富性格固执的人物正是从老庄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或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以乡村经验世界来抗衡现代社会的巨大的思想文化基础。  黄春明是讲故事的能手,黄春明之所以成为最纯粹的乡土小说家也由此找到最原始的根由——他拥有一些乡土说书人的特点质;黄春明透过叙说乡土人物的故事,着意展现民间文化最大的价值在于保存了“族群记忆”和“伦理价值”,这是黄春明在台湾的作家中与众不同的特色。而黄春明后期殖民批判的立场使得他的小说呈现从浪漫到戏谑的风格转化,并且呈现不同的叙述风貌。总而言之,黄春明正是通过他的写作对时代和个体存在作了深入的探索。他的小说延续着“人文精神”的流脉,在无尽的流浪中寻找着救赎之路,孜孜的追寻着人类“诗意的栖居”,在追寻过程中,深切的悲悯情怀和无边的爱使得他的小说闪烁着人文关怀的熠熠光辉。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以及汉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文章分别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至今对汉语惯用语研究进行了介绍。概括出了本文研究
秦观的词受到后世重视,远远超过其诗文。论者将淮海词归入婉约一类,这个说法流於笼统。有谓淮海词「专主情致」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词,但这又显得过於片面。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全
安东·契诃夫,这位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价值正被人们重新认识。契诃夫逐渐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之一,不仅是他的革新意识和实验精神为现代主义者所称道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又决定着他能教出怎样的学生.由此看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情感和
“竟陵八友”是史书对南齐时期出入竟陵王萧子良府上的八个文人士大夫,如沈约、范云、任昉、谢胱、萧衍、王融、陆倕、萧琛等的称谓。永明五年,萧子良移居鸡笼山西邸,广召才学之
将传统的局域网接入ATM网,利用ATM网进行互通,不仅可以提高局域网互通的性能,而且对于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促进AT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非常有利。本文提出了将局域网接入ATM网,利用ATM网进行互通的一种方案,并对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研究。
先秦诗乃中国诗歌之始初形态,有独特的性质及发展脉络。  诗有三重义:本真义、本根义和文学义。本真诗产生于诗性智慧时期,是人类体悟宇宙生命本真的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直觉感
科技发展对当代人的审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它对审美活动的负面影响。作者的主要工作和新的观点可概括为下面几点:  1.讨论了科技发展对自然美的破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