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梅笺》与明代民间实用性写作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的通俗日用类书作为民间工具书的一种,保留了大量明代社会生活真实背景资料。通过对这一类通俗日用类书的研究,可以补充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所涉及的民间风俗和社会背景资料,也可通过类书保留的文献内容来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民众对于文学的喜好、还有一些民间文学的状况。近几年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通俗日用类书进行研究,但是以实用写作为切入点的研究相对少见。而《折梅笺》正是专门收录书面活套的类书,兼具文人创作和民间实用两个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出发探讨明代民间实用性写作的基本情况,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展现民间文学发展状态,更全面地展现晚明民众在思想变迁影响下的文学审美趋向。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中简要介绍研究缘起和目前对于明代民间文学研究的状况,指出对于实用性写作研究的薄弱及这方面研究的意义。第一部分探讨从北宋开始的文化下移,元明之后的民间文学变化。比如宋代文化的普及,元代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文人走向市井、与世俗文化的融合,直到明代通俗文学走向成熟,成为与传统雅文学分庭抗礼的文学分支,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的发展状态。第二部分为简单说明《折梅笺》的成书背景,明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在这种社会转型的状态下,当时文人和平民的思想状态,全新思潮与传统儒学规范的冲突和融合等。以及冯梦龙自身对于通俗文学的看法和创作,他对于市井文学带有主动性的引导实践等。第三部分对市井百姓的阶层进行简单分类,再以《折梅笺》为切入点,先介绍其本身的特点,体例,再分三个方面展开叙述这一类通俗类书对民间实用性写作和百姓日常的影响与联系;首先从拜访、通讯等书札活套入手,探讨民间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习惯以及在不同场合使用写作特点,包括节日习俗、文化礼仪等;其次通过情书家书的活套,分析晚明人情往来的社会风气。最后通过契约、词状等使用状况分析晚明各阶层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第四部分通过《折梅笺》等实用写作的现状,总结分析明代在实用性写作中体现出的美学追求,进而联系小说等作品,总体把握明代民间文学的审美取向和特点,如好尚新奇、具有娱乐性等。肯定民间这些实用性文书的价值,指出其对民间通俗小说、戏曲等其余文学研究的补充,对精英文化传统的突破、创新,对于全面展现明代社会民俗风貌的价值等。
其他文献
SPOC是一种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传统教学领域中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当前汉语学习者人数持续增长,利用网络和数字化资源进行线上汉语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展和探索的重要方向,因此构建符合对外汉语线上教学需求、提升学生汉语学习兴趣的模式尤为重要。但在当前汉语口语线上教学中仍存在套用线下传统教学模式、交际训练不足、教师主导课堂等问题,无法凸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基于以上背景,
诏令作为体现王言君威的重要工具,在封建王朝的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一朝诏令的骈体特征,不仅可以理解附着个人风格色彩的诏文,还能够更具体理解骈文的特点。本论文主要从北宋诏令变革背景、北宋诏令的转变历程,以及诏令大家胡宿、欧阳修撰写的诏文分析三个层面,围绕北宋诏令文体进行展开相关论述。第一章,对北宋诏令的厘革部分进行论述:一方面,将北宋诏令置于北宋诏令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考察其现实功效;另一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快进程,在如今的城市化建设当中,城镇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载体,成为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步提升,随之而来的,城镇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紧张,面对当下的土地利用整体环境,城镇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逐渐引起各方研究人员的关注,在改善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任重道远。本文在目前我国城镇土地
由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对解决我国英语学习中“学用分离”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近年来,对外汉语领域的一些学者也对“产出导向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中级汉语口语的研究更是欠缺,于是笔者用产出导向法进行中级汉语口语教学,探究该教学方法是否有可行性,能否有效提高留学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当中,自然灾害频发,邓云特先生称其为“古今未有之记录也”。严重的灾害不止与自然地理有关,政府的无能、财政的危机和官员的腐朽都加剧了灾害带来的影响。在明代早期政治相对清明,官员政务能力尚可的情况下,自然灾害对政治的影响也自然较轻。然而晚明时期经历了数次权力政治斗争,不论是首辅之争还是东林党争都使明代的政府及其官员陷入到政治混乱、政务荒废的旋涡之中,此时灾害的发生就更显棘手。王恭
运用粤港澳湾区2001—2018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市场一体化对粤港澳湾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粤港澳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负相关,市场一体化指数越高,FDI反而减少;同时,滞后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不同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外商投资有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引导政策,大力推进高素质人才建
本文是以马克·海曼所著《食物修复》一书的第4节与第15节为文本主要分析对象写成的翻译实践报告。这部作品概述了海曼博士对于食物问题的思考。他认为解决食物问题对于人口,环境,气候,经济以及人类生存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为调整功能失调的食物系统,海曼博士从个人,政府,企业等方面给出了倡议。交际翻译是翻译学者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理论之一,其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飞速提高,科学和经济进步带来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至关重要。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原文来自美国气象学家真锅淑郎和安东尼《全球变暖背后的秘密:数值模型下的气候变化》一书的第一至二章,介绍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含义及形成过程,以及先
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作家,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伍绮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华裔作家在欧美主流文学界的空白。而《无声告白》2014年一经出版,亚马逊、纽约时报、卫报等新闻媒体便纷纷报道,好评如云。但是由于出版时间不长,所以这本书目前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国内外学者多是集中于家庭教育、后殖民主义以及叙事策略的探讨,鲜有人从主体建构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拉康
19世纪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知识渊博、涉略颇广的他笔下的作品展露出丰韵的生命哲理内涵。无独有偶,在20世纪的中国也存在这样一位体现生命哲理的作家——史铁生。身负残疾的博尔赫斯与史铁生的作品在面对人生困境、死亡态度、宗教选择上表达和传递出相似的生死观及宗教情怀,给予整个人类以精神启迪。通过文本细读、语境理论、文献分析,本文拟通过博尔赫斯与史铁生作品中体现的人生观、死亡观、宗教情怀展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