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00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进一步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现代企业均面临的一个比提高效率更为突出、更难把握的目标。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从上海市的情况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步由制造业、批零贸易和社会服务业向现代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拓展,日渐成为实施“科教兴市”的主力军。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短寿”问题困扰着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民营企业100强的平均寿命仅为7.5年,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国民营科技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 为深入了解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更好的促进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上海市科委牵头主持了“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案例研究”课题,对19家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文的写作正是依托于该课题。本文主要探索以下问题: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有哪些具体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要在当前买方市场、超级竞争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如何开展创新? ◇有很多热衷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往往也是失败最快的企业,这是为什么,这些企业在重视创新的同时,忽视了什么? ◇新经济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如何评价?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分类综述。 其次,在充分的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了目前处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前沿的企业创新力、控制力及两力动态效率均衡理论范式,在该理论范式指引下,结合新经济的特点,对最早由西蒙斯所提出,并经过我国学者肖海林进一步发展的“三叶草”控制模型(即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细化为创新推进(innovation promotion,IP)、效率提升(efficency promotion,EP)、风险规避(risk prevention,RP)三个基本维度)进行了改进,以“三叶草”模型作为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再次,在“三叶草”模型框架下,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为创新推进、效率提升及风险规避三个维度,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 然后,具体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所调研的19家上海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并选择一家企业进行了重点案例分析。
其他文献
(一)微课程的起源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
建筑行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混凝土空心砖质轻、强度高,保温、降噪隔音性能好、节能等优点,是建筑框架结构建筑物比较理想的填充材料.在建筑业已更多地取代了黏土砖作为墙体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也已经普遍进入到了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购物、学习、交友等,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了极大地方便,与此同时,它又
品德与社会是新课改标志性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回归生活”已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此,教学中,我着力构建生活化的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源远流长,许多诗的名篇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现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先要具备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社会、
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在课改的过程中,教育者们提出应该强化高中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