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是30年代初活跃在上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的都市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尤以施蛰存先生的作品为代表。但目前对施蛰存的定位争议很大,施蛰存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关系一直存有不同的意见,许多研究也表明其小说风格与刘呐鸥、穆时英有一定的差别。这界定的模糊其实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施蛰存小说“既西又中”的风格。从本人对三位名家的文本研读来看,总认为施蛰存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比较成熟并完美,与其他两位有着极大的差别,更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正是力求从理论--艺术特色的路线来探索施蛰存先生风格的特殊性,其实不光理解了他的理论基奠,更是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施先生深厚的文化内蕴和不凡的艺术手笔。
本文的灵感主要来自拜读了柄谷行人的《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一书,由日本与中国相似背景下的相似革命及运动产生的相似文学现象,而思考到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施蛰存先生风格的差别性。
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以《起源》一书为理论基础,其中涉及到了大多评论者都很少注意到的极为重要的两个似乎跟文学不沾边的制度现象--基督教的潜入与白话文运动继而产生的人们心底的自白制度,将其心理分析小说细腻又真实的原因联系到整个社会现象,并涉及到他的浪漫主义品质。第一章处处与《起源》一书的理论相结合,并适时回归到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与其他心理小说的差别性。
第二章主要撷取了施蛰存先生较具特色的象征性意象与叙事角度及语言表达来作为施蛰存艺术特色之展示,其中象征性意象部分又独辟性的宏观整体,发现其小说中一个庞大的意象群,分别是人体、男人与女人、以及梦;另外在叙事角度上,也关照到了近来比较流行的自由间接引语,较为细腻并全面地对其文本进行了分析。
而第三章则是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与刘呐鸥、穆时英的比较,比较的方面主要从主题、叙事及语言上展开,范围涉及之广,从而再一次论证了本文的观点: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这一个”,他也许应该以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而立于30年代的文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