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风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水汽分配。因此,季风变迁被认为是控制气候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而季风的形成演化规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利用沉积物与地貌重建季风演化过程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季风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重建到定量重建的发展。目前东亚季风的重建主要基于黄土、石笋、湖泊沉积等地质记录,不过重建的古季风记录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石笋等的研究显示东亚季风在早全新世最强,而黄土的研究却指示其在中全新世最强。这一差异是季风降水存在“穿时性”还是代用指标的多解性导致的?为解答上述问题,需要获取较为直接的季风变化的证据。季风强度的变化会导致季风边界迁移从而引起降水的显著变化,因此季风边缘区是研究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封闭的湖泊可以视为天然的“雨量计”,湖岸堤则是湖面的天然“刻度”。通过多级湖岸堤可以重建湖泊的古湖面以及相应的古水量,进而估算出季风降水的相对变化。内蒙古东部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季风边缘区。本研究选取沙地北缘的达里湖为研究对象,对湖泊东北面13级湖岸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法获得湖岸堤的沉积年龄,建立湖岸堤形成年代序列;利用水准仪测量湖岸堤的高差,结合湖盆的1:25000 DEM数据和前人的测深数据,运用ArcGIS 10.1计算古湖面对应的面积和古水量,重建出达里湖古湖面与古水量的年代变化序列。对湖泊水量收支的分析表明,达里湖蓄水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降水。利用达里湖全新世古水量的年代变化序列,可以半定量地重建浑善达克地区全新世的东亚季风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13.0—7.7 ka),古湖面较高但存在波动。11.8—9.3 ka,湖面由1256 m上升至1269 m,湖泊蓄水量从16.69 km3增加到28.46km3,9.3—7.7 ka,湖面下降至1262 m,湖泊蓄水量则降至21.72km3,说明早全新世东亚季风已经开始影响浑善达克地区,且季风降水量较大。中全新世时期(7.7—5.2 ka),达里湖处于高湖面阶段,5.8 ka最高达1282 m,高出当前水位(1226 m)56 m,湖泊蓄水量达43.44 km3,是现在湖泊蓄水量的约20倍。这表明此时东亚季风最强,降水最多。晚全新世(4.1 ka以来),5.2—4.1 ka,达里湖湖面降到1249 m,蓄水量也降到11.79 km3。此后湖面降至1226 m,蓄水量仅剩1.96 km3。这与表明季风强度在晚全新世持续降低。重建的达里湖的古湖面与古水量的记录显示,东亚季风在早全新世较强,在中全新世最强,此后逐渐减弱。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中全新世东亚季风最强的观点。为探讨东亚季风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本研究获得的全新世季风变化曲线与潜在的季风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北半球夏季43°太阳辐射、全球海平面(冰量)变化、大气CO2浓度。结果显示,早、中全新世的季风增强与全球冰量的减少基本同步,但中全新世以后季风的减弱显然与全球冰量的无关。这一减弱的趋势与北半球夏季43°太阳辐射的变化一致。由此可见,东亚季风可能主要由全球冰量驱动,当全球冰量基本稳定时,太阳辐射的影响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全新世东亚季风主要受全球冰量变化控制,其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