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对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不争的事实与规律。它是一个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集聚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土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及带来土地价值的增加。而我国具有目前转轨期特色的“征用十批租”土地用途转换制度,更进一步扩大了土地的增值空间,并导致了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公平。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既符合一般城市化土地增值的规律,但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更是由我国现阶段土地用途转换制度形成的,因此称之为制度租金。本文从制度租金的视角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及分配。 本论文总体上由四部分组成,共分八章。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研究综述。第一章主要阐释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和主要观点与创新等。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也就是第三章。首先探讨了租金理论的特殊性到一般性的演进过程,并得出结论:租金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差异性制度设计所造成的,参与制度设计博弈主体的差异性地位决定了其获得的收益的比例和大小。进而提出了制度租金的含义和形成条件。制度租金是同一主体针对同一客体进行差异性制度博弈设计,获得相应的权益并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差异性制度设计下的利益差额,是一种非直接生产的超额垄断利润。在此基础上对制度租金的动态变化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动态条件下,制度租金的变化存在两种命题。命题一:制度租金的存在短期内可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对长期社会福利是一种损失;命题二:制度租金的存在短期内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很难确定,或者是增加,或者是减少,但在长期内对社会福利是一种改进。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利用制度租金理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和分配进行了模型分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在统一土地市场条件下城市化与土地增值模型。城市经济动态模型揭示了城市增长与土地价值的关系,在城市边缘农业土地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农业土地地租有关的土地价值,另一个是可预见的土地转变成城市用地后土地地租增值所带来的价值,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位。进而分析了我国二元土地市场结构下土地增值模型。确定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制度租金)空间及其估算,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制度租金形成条件及路径演化。第五章是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分析。这一章更详细分析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变化,引入土地集约利用变量和城市化变量,构建了跨时期模型并确定不同的政府类型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作用和影响,得出政府和农民的福利变化,并据此确定二者的分配原则。 第四部分由六、七两章组成。第六章选取了江苏省昆山市作为案例分析,比较了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两种土地用途转换模式下制度租金的数量及其分配情况,得出结论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逐渐缩小二元土地制度差异,制度租金趋于消散。第七章提出了基于消散制度租金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的政策建议。包括打破土地制度二元结构,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的城乡对接的土地市场,增加农民土地资产的流动性;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剥离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城乡统一的规划。 最后,在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结论性总结,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