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内合唱音乐的蓬勃发展,合唱团体对合唱作品的要求持续上升,使得国内外音乐改编而来的合唱作品数量日益上涨,对合唱团与指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其中,除了有杰出的作曲家的原创合唱作品外,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独唱作品被改编为合唱歌曲。本文分析的作品《喀秋莎》就属于这一类型。《喀秋莎》是前苏联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部作品经过战火的洗礼获得了非凡的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与音乐史的文化瑰宝。《喀秋莎》由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合唱音乐的蓬勃发展,合唱团体对合唱作品的要求持续上升,使得国内外音乐改编而来的合唱作品数量日益上涨,对合唱团与指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其中,除了有杰出的作曲家的原创合唱作品外,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独唱作品被改编为合唱歌曲。本文分析的作品《喀秋莎》就属于这一类型。《喀秋莎》是前苏联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部作品经过战火的洗礼获得了非凡的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与音乐史的文化瑰宝。《喀秋莎》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于1938年创作,是一首二战时期苏联经典歌曲。本文以女声合唱作品《喀秋莎》为例,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艺术处理的研究,深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经由指挥法的基底与指挥的二度创作,调动合唱队员的积极性和感染力,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作曲家改编外国作品的数量日益增多,把握好作品的音乐本体与思想感情对指挥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力求通过研究此作品来掌握改编型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与指挥诠释。该部作品在结构、节奏、旋律上都有鲜明的现代音乐特征,深受大众的欢迎,但由于作品音域宽广、音准难度较大、节奏精准复杂、声部关系密集,导致该作品近年来在专业演出中也较少出现,但原曲的传唱度极高,感人至深、充满力量。论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这三方面进行探讨,考虑改编型作品的掌握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王秀峰的艺术经历,通过创作背景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第三部分进行了作品分析,包括曲式、和声、钢琴伴奏及主调与复调,严格遵循谱面,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第四部分为排练实践与指挥设计,包含了对指挥本身的要求、排练过程中对声音的要求、指挥的二度创作等方面,通过实践来设计指挥的技巧、解决其中的重点、难点。第五部分讲述该曲的音乐表现手段,以第四部分为基础,从音乐本体出发,体会指挥技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第六部分以第四、五部分为基调,发现指挥技法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深刻体会作品中指挥技巧的表达。
其他文献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罗素对摹状词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1905年发表的《论指谓》一文。罗素在这篇论文中对指称词组做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有指称功能的限定摹状词做了重点研究。通过严格区分专名、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罗素指出传统哲学中有大量伪装的专名(例如“金山”),这些专名是缩写的摹状词。摹状词的本质是有空位的函数表达式,并不具有独立的意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带来的是巨大的养老负担。传统养老模式也出现了资源整合不足、专业度不够等弊端以至于无法应对当今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问题。伴随信息技术的崛起,能够满足老年人基础生活照料、护理救助、专业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在政策的支持下,在试点和项目的发展下,为实现家庭、社区和机构的养老资源整合,智慧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但是我们惊异地发现,虽然智慧
在语言文字系统中,字符出现的顺序对于词汇的识别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对字符转置效应多加研究。字符转置效应是指当单词内部字符发生变化时,字符转置形成的非词更易被误认为原单词,也更容易激活原单词的识别。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对汉语词汇的字符转置效应进行了探索,掩蔽启动范式是通过控制启动时间(即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并在启动刺激前后加入掩蔽符号(如“####”),以减少被试察觉目标项前的启动项的可能性。近年
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盛极一时的西阴文化逐渐解体,标志着仰韶时代晚期的到来。这一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并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伊洛-郑州地区地处“以晋陕豫临境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东侧,在仰韶时代晚期,其东临面向海洋的大汶口文化,西临面向内陆的半坡四期文化,南面以江汉平原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屈家岭文化、北面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文化,都与其互有影响、渗透。由于秦王寨文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现有医疗科技手段在延长人们寿命的同时也只是延缓了慢性疾病的病程,更多的人会由于自然衰老带动慢性疾病的爆发进而形成生命后期残障,人口呈现老龄残疾化趋势,残障老年人将是未来老龄化高峰期的构成主体。残障老年人作为残疾和衰老的双重弱势群体,对于保护力量的依赖性更强,因而破解残障老年人养老保护困境是实现
《说文解字》云:“物,万物也。”当古人用“物”这一语言来指称天地间一切存在者时,不仅指明了存在者种类之繁多,更突出了存在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整体性。《齐物论》中庄子系统地考察了古人对于“物”的认识历程,并深入探讨了“物”之本质问题。他认为,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从“未始有物”状态开始,并逐渐达到对“有物无封”“有物有封”状态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古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万物的丰富性与内在统一性;今人却过分执着
18世纪工业革命后,工厂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机器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主力。在此之后,机器逐渐从工厂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张。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状况中,新兴的“机器体系”无疑是时代的聚焦点,马克思对机器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探讨了劳动资料从工具到机器在技术形态方面的历史转变,剖析了机器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扮演的角色。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是一回事。机器作为工具,本应该为工人所利用,减轻工
本篇论文以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中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作为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其作品由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创作而成,并通过对艺术创作背景及作品的艺术本体进行分析,并重点对乐曲中部分演奏技巧设计与其情感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深入探究。文中主要分为四章对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这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章,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历程为主要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作品的社会背景及艺术本体为论点进一步探查。后三章,对乐曲
文化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新技术加持下,当下涌现出许多新的行业态势。文旅新业态的主要生成机制有:政府政策支撑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机制、消费需求驱动机制、行业竞争驱动机制、文化发展推动机制;文旅新业态的发展逻辑包括生态、文化、技术、场景、体验、在地化逻辑,六种逻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文旅新业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尽管文游新业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
歌曲《春来沙家浜》在民族声乐中融合了一些流行的元素,还在其中巧妙的插入了脍炙人口的《沙家浜》京剧唱段。对于那些京剧迷来说,增加了音乐的的感染力,这无疑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创新。而对于广大的声乐爱好者来说,增加了歌曲的戏剧冲突,这也是对传统剧种的传承与延续。本文主要在歌曲的背景,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三个大的方向上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一首歌曲中融合了流行、民族以及戏曲构架而成,这样的多元素不但可以生动形象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