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分析基线调查、各次随访调查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RBT、GICA、SAT)及生化指标(肝功、肾功、血液系统),分析各病程抗体滴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否存在轨迹性,为寻找布病慢性化关联的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分析问卷中的相关内容,寻找影响布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布病慢性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19,选择急性期患者100例,填写知情同意书并纳入随访研究中。首次做好基线调查问卷后进行统一规范的治疗,分别于治疗满30天、治疗满90天、治疗满180天三个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随访,基线和每次随访均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患者血清,对血清学检测结果和相关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病程中血清学检测结果。对问卷调查内容,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化进程中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病例概况共计纳入100例布病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调查,失访率0%,平均年龄53.8±0.993岁,男女比例1.5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2%。接触动物以狗(78例)、羊(72例)、猪(69例)、牛(48例)为主,同时接触两种牲畜以上者97例。至治疗满180天时,32例患者SAT结果呈阳性且有相关临床症状,结合病程,21例患者转为亚急性,11患者转为慢性。2实验室检测结果2.1 RBT、GICA、SAT检测结果2.1.1 RBT、GICA检测结果基线调查时RB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97例,GICA(胶体金试验)阳性者96例。2.1.2 SAT检测结果基线调查时SAT(试管凝集试验)阳性者100例,4例患者SAT抗体滴度≥1:400,89例患者抗体滴度≥1:200,7例患者抗体滴度≥1:100。治疗满30天时,SAT阳性者为82例,76例患者抗体滴度≥1:200,抗体滴度≥1:100者6例。治疗满90天时,SAT阳性者58例,50例患者抗体滴度≥1:200,8例患者抗体滴度≥1:100。治疗满180天时,SAT阳性者32例,18例患者抗体滴度≥1:200,14例患者抗体滴度≥1:100。四次调查时间节点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期抗体滴度≥1:100者构成比高于亚急性期和急性期,急性期抗体滴度≥1:200者构成比高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病程中以≥1:200占比最高,(P<0.05)。11例慢性期患者在四次调查时间节点中抗体滴度≥1:100者构成比逐渐升高(P=0.034)。2.2肝功检测结果肝功检测结果异常者比例在治疗满30天时89例,占89%,治疗满90天时94例,占94%,与基线调查时相比异常者比例增多,在治疗满180天时异常者27例,占27%。远低于前两次追踪调查(P<0.001);其中AST、TBIL异常者比例变化趋势与总体肝功异常者比例变化相一致(P<0.05)。2.3肾功检测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治疗满180天时肾功异常者减少(13例,13%),BUN升高者比例在治疗满30天(22例,22%)、治疗满90天(15例,15%)时增多(P=0.005);Ccr升高者在治疗满90天时开始减少(11例,11%),治疗满180天时Ccr升高者减少至2例(P<0.001)。2.4血液系统检测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血液系统异常者在治疗满30天(60例,60%)、治疗满90天(49例,49%)时减少(P<0.001),但在治疗满180天时血液系统异常者(69例,69%)再次升高。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LT、AST、TBIL、CCr、PLT五项指标不同时间节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生化指标可知布病患者亚急性期ALT水平低于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P<0.001)。3临床症状纳入的100例布病患者在基线调查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81例,81%)、乏力(55例,55%)、发热(40例,40%),关节疼痛的患者以膝关节(42例,51.9%)、肩关节(30例,37.04%)、腕关节(23例,28.4%)疼痛为主要表现,且常表现为多关节不适(49例,60.5%)。治疗满30天时,以关节疼痛(55例,55%)、肌肉疼痛(27例,27%)、乏力(27例,27%)为主要表现,其中膝关节疼痛明显,与基线调查时相比,有发热(15例,15%)、多关节疼痛(19例,34.55%)的患者减少(P<0.01);治疗满90天时以关节疼痛(39例,39%)、乏力(25例,25%)、多汗(13例,13%)为主,与基线调查时相比,有发热症状(9例,19%)、多关节疼痛(9例,23.08%)的患者减少(P<0.001);治疗满180天时以关节疼痛(19例,19%)为最主要表现,与基线调查相比,发热(2例,2%)、多关节疼痛(3例,15.79%)、肌肉疼痛(2例,2%)的患者减少(P<0.001)。对不同病程患者临床症状分析,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以关节疼痛(81例,81%)、乏力(55例,55%)、发热(40例,40%)为主,亚急性期患者发热症状(20例,64.52%)更显著,慢性期患者以关节疼痛(4例,36.36%)、乏力(3例,27.27%)为主要临床表现。4影响布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P=0.043,OR=5.705,95%CI=1.053-30.904)、关节疼痛(P=0.027,OR=1.600,95%CI=1.102-25.821)、单关节疼痛(P=0.024,OR=1.604,95%CI=1.009-4.379)、Ccr(肌酐)升高(P=0.018,O R=1.077,95%CI=1.009-1.649)是布病患者预后不良(未治愈)的危险因素。结论1对100例急性期布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着病程延长,SAT阳性率及抗体滴度逐渐降低,在不同病程中抗体滴度≥200者构成逐渐减少,抗体滴度≥100者构成逐渐增多。11例慢性患者慢性化过程中,抗体滴度≥100者构成比逐渐升高,有6例患者抗体滴度≥200,仍处在较高水平。ALT水平在亚急性期下降,于慢性期再次上升。SAT滴度和ALT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轨迹性。为寻找布病慢性化关联的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2本研究中布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关节疼痛、乏力、发热为主,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后,按照国家诊疗方案经过足疗程和规范治疗,相关症状逐渐减少。表现为发热、乏力、多汗、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在治疗满30天时已减少;治疗满180天时关节疼痛者比例减少,因此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消除患者相关临床症状。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布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可知年龄≥45岁,是患者未治愈的危险因素,患者感染布鲁氏菌后表现为关节疼痛、单关节疼痛、Ccr水平升高,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关节疼痛、单关节疼痛、Ccr升高亦是患者未治愈的危险因素。建议对于此类患者延长治疗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