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度日模型的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bra4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反映了冰川积累与消融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连接冰川与气候的重要纽带,对区域水资源稳定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2000-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矢量边界,分析和对比研究期间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并进行归因分析;另外采用降尺度反演后的遥感气象数据驱动空间分布式度日模型,模拟并分析了近20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动态变化特征,结合逐年冰川投影面积(2D)和曲面面积(3D)探究冰雪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玛纳斯河流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降幅极低。研究区年均温维持在-3.15~-2℃范围之间,增温率为2.1℃/a;年均降水量为371.1mm,变化率为-1.67mm/a。就年内温度分布来看,流域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分别出现在1月(-15℃)和7月(10.62℃),这两个月同时也是降水量最少(2.79mm)和最多(78.7mm)的月份,5-9月平均温度均高于0℃,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使得夏半年有利于降水和冰川融水径流的形成。温度和降水量随海拔呈明显的垂向分布规律,其中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垂直递减率为-0.52℃/100m(夏季为0.68℃/100m),而降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其垂直变化率为8.25mm/100m(夏季为5.34mm/100m),最大降水带位于3800m~4800m区间。(2)研究期内玛纳斯河流域冰川面积整体呈减退趋势,总面积减少了约10.9%,平均面积变化速率为-0.57%·a-~1。就其空间分布来看,92.7%的冰川集中分布在3800~4600m海拔区间,76.2%的冰川分布在10°~45°坡度范围内,且阴坡(N、NE)的冰川面积占比(48.4%)大于阳坡(S、SW)(13.7%)。就冰川面积变化来看,低海拔区域冰川消减速率远高于高海拔山区,当海拔<3500m时,海拔每降低100m冰川退缩率增大0.53%,海拔>4200m时海拔每升高100m冰川退缩率减缓(0.07%/100m);坡度与面积退缩率之间近似呈正态关系,在10~30°坡度内随坡度的增加退缩速度加快,30°~50°内的消退减缓,利于冰川的积累;正西向的冰川因其规模小使得退缩率最大(14.6%),阳坡退缩率高于阴坡(9.39%)。就冰川2D和3D时空差异性来看,冰川2D面积比3D面积约小2倍多,二者的差异随冰川表面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不同地理环境因子对冰川分布和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气候因子的影响远高于地形因子。就其对冰川累积分布的贡献程度来看,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3.9%和19.2%,海拔、坡向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其总的贡献率仅为15.9%。对冰川消融变化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年平均温度>夏季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海拔>坡向>坡度>地表反射率>地形起伏度,说明水热条件是影响冰川消长变化的主导因素。(4)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综合反映了冰川系统的收支状态。研究期内玛纳斯河流域冰川持续消融且呈负平衡状态,冰川亏损严重且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物质平衡负值逐渐减小,海拔高于4500m时出现正平衡。融水径流的波动会引起河流水量的丰枯变化,研究期内冰川融水径流量呈波动增加。其中2D表面冰川融水径流量介于2.67×10~8m~3~4.42×10~8m~3之间,年均径流量约为3.56×10~8m~3,对河川径流的的补给率约为25.51%,而3D表面冰川融水径流量比2D表面高约2.22×10~8m~3,对河川径流的补给率约为41.46%,表明表明冰川融水在汇集河道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
其他文献
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不断追求容量更大、体系更小的存储技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存储需求,必须不断提高数据存储的密度,降低材料的能耗和成本。磁存储仍然是目前信息存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具有存储密度大、能耗低和对环境友好的优点。为了保证信息能长期稳定保存,需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磁存储密度,最终达到以单原子为最小信息存储单元的目的。即需要在减小体系尺寸的同时不断提高存储介质的磁各向异性。过渡金属原子表现出
学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事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混合式学习理论就为疫情时期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为推进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本文将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混合式学习理念,设计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信息云班课》平台,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应用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软件工程法、行动研究法、
学位
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数据已然开始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因此,提升每位公民的数据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作为典型的“数字原住民”,更应该拥有良好的数据素养。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较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于提升数据素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杜威“做中学”理
学位
过渡界面的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以及工业过程,通常采用尖锐界面法和相场法来研究其演化问题,相场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相场模型的控制方程主要分为描述非保守场的AllenCahn方程和描述保守场的Cahn-Hilliard(CH)方程。Cahn-Hilliard方程最早被引入用来研究二元合金的旋节线分解和粗化现象。作为一种经典的物理数学模型,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物理、软物质材料、多相流体分离
学位
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思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2017版)》提出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必须要不断提高的一个核心能力,世界各国对如何促进计算思维的提升也都做了各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见计算思维的重要程度。本研究聚焦于基于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下如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
学位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联时代的来临,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我国开始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设计思维正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作品的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符合21世纪的时代需要,也契合了我国的人才需求。笔者首先发放并收集了设计思维的相关问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日常学习中高中生的设计思维水平普遍偏低,这
学位
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衔接小学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中间阶段,是信息技术教学从认识到专业化的过渡,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倡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将项目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依据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变革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目
学位
随着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培养体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贯穿于整个培养体系中,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依托,也是其他三个核心要素的直接能力体现。设计型学习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学习范式,其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型学习倡导创造中学,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发
学位
信息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正承受着信息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面对每年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或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关注的重点,但受地域差异、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仍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学生对知识机械记忆,缺少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此问题,
学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质总量与维持自养呼吸所消耗的差值,是评价全球或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探究区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影响机制,对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玛纳斯河流域属于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