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手术调节大脑认知决策功能与减重效果预测的影像学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我国也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肥胖患者面对食物刺激时倾向选择立即摄入高能量食物,而非选择拒绝食物或者选择低能量食物,表明肥胖患者摄食相关的认知决策功能紊乱,由此导致的不良饮食行为是肥胖发展与形成的主要因素。以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为主的外科减重手术作为目前临床治疗重度肥胖唯一长期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体重、改善术后饮食行为,而且调节了摄食相关的大脑功能活动,这可能是减重手术长期有效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探究了减重手术调节肥胖患者大脑食物奖赏加工处理功能的中枢机制,然而忽略了摄食行为相关的认知决策功能,尚不清楚减重手术是否以及如何调节肥胖患者的认知决策功能,及其与术后饮食行为改善、减重效果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减重手术改善饮食行为与长期有效减重的中枢调节机制,为后续优化减重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研发无创减重干预方式提供理论支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减重手术虽然具有良好的临床减重效果,但术后长期(两年以上)个体减重效果差异明显。以往研究表明,肥胖患者术前基线状态下的大脑功能影像指标与术后减重效果呈现相关性,提示大脑功能影像或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特征用于构建减重效果预测模型,这对于术前患者筛查与术后个体化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于是,本文采用功能磁共振影像纵向追踪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前后的认知决策功能变化:首先,开展肥胖患者异常认知决策功能的影像学横断面研究;接着,纵向研究减重手术调节跨期决策、食物决策等摄食相关认知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最终,以认知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为指导,采用认知决策任务态与静息态功能影像特征构建减重手术效果预测模型。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认知决策功能在摄食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奖赏的认知决策功能障碍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肥胖患者异常认知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减重手术调节肥胖患者认知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本项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分析了肥胖患者异常食物决策、跨期决策等认知决策功能的影像学研究,发现肥胖患者背外侧前额叶、腹侧纹状体、腹内侧前额叶、脑岛等区域功能存在异常。其中,以背外侧前额叶为主的执行控制脑区和以腹侧纹状体为主的奖赏驱动脑区相互制衡共同作用于决策行为;腹内侧前额叶则通过整合来自前额叶(执行控制)、纹状体(奖赏驱动)、脑岛(内感受)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价值评估,进而影响决策行为。因此,执行控制、奖赏加工以及价值评估相关脑区异常的功能活动与功能连接导致肥胖患者基于奖赏的认知决策功能紊乱。其中,跨期决策作为一种表征冲动抑制与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决策功能,决定着肥胖患者的饮食控制能力,因其异常导致的冲动性饮食行为是肥胖发展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针对肥胖患者跨期决策功能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肥胖被试组别的实验设计,尚不清楚肥胖患者异常跨期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及其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项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基于延时折扣任务从大脑激活与功能连接角度探究跨期决策中肥胖患者对比正常体重被试的大脑功能差异。研究发现,肥胖患者执行控制相关脑区(背外侧前额叶、角回、顶下小叶)激活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被试,而且跨期决策能力介导了背外侧前额叶活动水平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顶下小叶与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角回与尾状核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低于正常体重被试。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肥胖患者执行控制脑区异常的激活与功能连接,以及与奖赏脑区间的异常交互是肥胖患者跨期决策能力降低与冲动性增加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冲动性饮食行为。术后肥胖患者的高能量食物渴求显著降低,摄食行为改善,提示减重手术可能提升了肥胖患者的认知决策能力,但缺乏科学准确的认知决策能力评估,同时尚不清楚减重手术调节肥胖患者认知决策能力的中枢机制。因此,本项研究针对饮食控制相关的跨期决策和食物选择相关的食物决策能力,开展了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前、术后一个月的纵向追踪对比研究。首先,基于延时折扣任务探究减重手术调节肥胖患者跨期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发现LSG减重手术不仅降低了跨期决策中肥胖患者执行控制(背外侧前额叶)、情景预期(背内侧前额叶)、奖赏处理(尾状核)相关脑区激活,并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增强了内感受相关脑岛的激活水平以及尾状核与背内侧前额叶间的功能连接,且与降低的折扣率(r=-0.460,P=0.012)、体重呈现负相关性(r=-0.551,P=0.002),表明LSG减重手术不仅恢复了肥胖造成的异常大脑功能,还具有额外的补偿效应提升肥胖患者的跨期决策能力。同时,本项研究采用食物支付意愿实验范式,探究减重手术引起的肥胖患者食物决策能力变化。行为学研究发现,减重手术显著降低了肥胖患者的高能量食物支付意愿(P=0.033),增加了低能量食物支付意愿(P=0.005);影像学研究发现,LSG减重手术不仅调节了与上述跨期决策功能研究类似的内感受(脑岛)、奖赏加工(腹侧被盖区)、自我调节(额下回)相关脑区功能活动,还增强了情景记忆(海马)、能量平衡(下丘脑)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上述两项研究表明,LSG减重手术通过调节执行控制、奖赏加工、内感受相关脑区功能提升肥胖患者基于奖赏的跨期决策与食物决策能力,进而改善术后饮食行为并实现有效减重。上述研究揭示了肥胖和减重手术影响大脑认知决策相关的脑区与功能连接,并与术后饮食行为改善、减重效果呈现相关性,提示上述认知决策相关脑区活动水平与功能连接或可作为减重手术效果预测特征。因此,针对减重手术效果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本项研究分别基于认知决策任务态与静息态功能影像,提取、识别有效预测特征,并构建减重效果分类预测模型。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潜在的过拟合问题成为一大挑战,因此本项研究一方面采用特征工程方法筛选有效特征、降低特征维度,另一方面基于小样本学习领域中的孪生神经网络框架构建分类预测模型,降低样本量的需求。首先,采用术前肥胖患者延时折扣与食物支付意愿任务中的认知行为指标与大脑功能影像(激活水平与功能连接)作为特征,基于孪生神经网络构建了预测肥胖患者术后六个月减重效果佳或者次佳的分类模型,其正确率达到81.67%,曲线下面积为0.88,表明认知决策任务态影像特征能够有效预测术后减重效果,而且重要特征主要包括执行控制、奖赏加工、内感受、自我参照等相关脑区激活水平与功能连接,这与前述LSG减重手术改善大脑认知决策功能的研究结果类似,验证了前述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开展了基于肥胖患者术前基线状态下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征预测术后减重效果的研究,基于孪生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正确率达到80.64%,曲线下面积为0.80。特征分析发现,奖赏加工、自我参照、执行控制等多种功能网络组成的功能连接模式具有良好的术后减重效果预测能力。此外,融合认知决策任务态与静息态功能影像特征进一步提升了模型预测性能(正确率为87.10%,曲线下面积为0.89)。上述结果揭示了肥胖患者减重效果差异背后的中枢机制,证明肥胖患者术前基线状态下的大脑功能影像可作为有效特征预测术后减重效果。综上所述,本文探究了肥胖与减重手术调节大脑认知决策功能的中枢机制,其主要涉及执行控制、奖赏加工、内感受、情景预期以及能量平衡相关脑区,明确了认知决策功能与饮食行为、术后认知决策功能变化与减重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证明了认知决策任务态与静息态功能影像特征预测术后减重效果的有效性,确定了大脑功能影像预测特征。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临床术前患者筛查与术后个体化辅助干预提供影像学证据,同时为优化减重手术治疗效果以及研发无创减重干预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超薄、超轻、高分辨率光学望远镜的研制对天文观测和空间监视光学望远成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微纳光子集成电路(Photonics Integrated Circuits,PICs)的微缩干涉集成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研制超薄平面型超高分辨率望远镜系统提供了新途径。微缩干涉集成光学成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PICs的光学综合孔径干涉计算成像技术,完全区别于基于折反射原理工作的光电望远镜成像系统
学位
飞行器在临近空间内以高超声速飞行时,会产生一层等离子鞘套。当导航、遥控遥测、安控等信号穿过这层等离子鞘套时,会产生严重的衰减,即出现所谓的通信“黑障”。信号的衰减幅度主要决定于等离子鞘套的密度,通过降低等离子鞘套密度便能够使信号的衰减得到较大的改善。电磁调控作为一种降低等离子鞘套密度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外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正交电/磁场调控、行波磁场调控和脉冲磁场调控这几个方向。但
学位
为了提高多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在拼接区域的成形质量,研究了不同拼接顺序对双激光选区熔化成形TC4钛合金拼接区域的表面形貌、内部缺陷、拉伸性能等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邻层间条带无相对偏转时,双激光逆序拼接因激光熔化扫描过程中粉末的剥蚀效应导致拼接区域表面起伏较大,且易于产生内部缺陷;双激光顺序拼接可大幅消除拼接区域表面起伏,且内部缺陷大幅减少;设置67°相邻层间条带相对偏转角时,双激光顺序拼接试样可
期刊
“数据孤岛”是限制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实际部署的关键因素。联邦学习作为一种具有隐私保护特性的分布式学习方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针对联邦学习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准确性不仅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集,训练数据的质量对于模型的性能同样重要。现有的联邦学习方案通常假设参与者已在本地进行了局部数据清洗。然而,在局部数据背景知识
学位
自压电电子学在2006年被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应变传感、光电探测以及柔性电子器件等。压电电子学概念的诞生是基于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指的是材料的电极化与机械刺激之间的机电耦合。具有压电特性的压电半导体材料同时兼具半导体特性,其内部晶体结构具有非中心对称性,比如纤锌矿结构的ZnO和GaN等。压电电子学器件基于压电电子学效应工作。压电电子学效应是一种界面效应,该效应通过机械刺激诱导压电极化电荷的产生,进而
学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纳电子器件为核心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考虑到传统电池容量有限、需要频繁维护等内在缺陷,构建可长期稳定运行、便携、多功能的自驱动系统是大数据时代下对电子设备提出的必然要求。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能够将机械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新兴微能源技术,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材料选择多样、易于移植、机电转化效率高等众多独特优势,在实现微纳电
学位
气体传感器作为气体信息采集和获取的关键元件,在医疗卫生、大气环境、工农业及国家安全等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基的气体传感器件作为一种全固态传感器,具备了成本较低、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可集成和智能化、实时快速检测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关键。而确定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基石和关键是传感材料,先进高效的传感器无法脱离纳米材料的革新和进步。所以设计和构筑新型气体传感器的
学位
非侵入式光学成像在生物成像和光学检测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但是,不均匀的样品(例如生物组织)会散射光,从而导致探测器上形成复杂的散斑图案。随着穿透深度的增加,从散射光中分离出少量的弹道光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技术通过使用反馈信号优化入射光波前进而实现聚焦,然后利用扫描的方式实现成像。这些技术通常需要途径至散射层的两侧获取反馈信号以优化波前,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为
学位
目前,CVNNs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许多工程问题的建模。与RVNNs相比,CVNNs具有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和更高的存储容量,可以直接处理二维问题。然而,复值模型也存在着无法解决更高维现实问题的缺点,如三维和四维空间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将四元数与NNs相结合,构建了QVNNs模型。QVNNs在彩色夜视、仿射变换和彩色图像压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研究QVNNs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
学位
利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成形技术制备TA15钛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 O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室温拉伸等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SLM成形TA15钛合金内部缺陷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激光功率(100~125 W)、高扫描速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