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保存牙科学的发展,义齿修复形式中固定修复显著增多,在各类固定修复体中,全冠由于其切割牙体表浅、对牙体牙髓保护性好、固位力强等优越性而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材料学和工艺学的推动下,全冠修复的发展也比较快。在临床上,各种材料的全冠被普遍应用于修复牙体缺损和畸形、保护患牙、改善美观、或者作为固定桥的固位体,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粘固后的全冠修复体必须有足够的固位力,使其稳固地保持在患牙的位置上,才能有效恢复咀嚼功能和形态美观。所以,全冠修复体的固位力对修复质量与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响全冠固位力的因素主要有轴壁聚合度的大小、牙冠的(牙合)龈距离、修复体与预备体之间的适合性、粘结剂和粘结方法的合理使用、预备体与修复体粘结面的适当处理等等。对于轴壁聚合度的大小,是临床操作中完全由医师决定,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项直接影响到全冠修复体固位力的因素。轴壁聚合度即基牙轴壁与牙体长轴所形成的角度,目前对全冠预备体理想轴壁聚合度的认识尚不统一。目前国内学者普遍推荐的全冠固位形的轴壁聚合度为2—5°。然而由于口内操作的限制,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临床操作都不易按照这一理想值进行牙体预备。有学者认为不同牙位的预备体,不同的设计形式对轴壁聚合度均有影响。对于不同牙位及设计,要根据口腔的具体情况调整轴壁聚合度的大小,不能都在2—5°之间。对于能满足全冠固位的最大轴壁聚合度值目前也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基牙轴壁聚合度与全冠固位力之间的关系,轴壁聚合度的变化对全冠固位力的影响,为临床牙体预备操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因牙周病拔除的完整无龋坏、牙体形态结构及磨耗正常的新鲜离体上颌第一磨牙一颗,去除牙石及牙周膜后将牙根埋入圆柱体底座中至釉牙骨质界根方0.5mm。行常规牙体预备,(牙合)面均匀磨除1mm,牙冠高度保持为4mm,颈部预备成0.5mm宽的90°肩台,并使颈部边缘线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0.5mm处,消除肩台以上轴壁倒凹。后用硅橡胶印模材料对预备牙体和底座取精密印模,基托蜡片熔融后充填在该阴模内至固化后取出得到预备牙体蜡型,经装盒和热处理后筛选得到清晰准确的预备牙体复合树脂代型40个,随机分为5组,用齿科平行研磨仪将各组样本分别预备成轴壁聚合度为0°、2°、4°、6°、8°。对每个复合树脂代型分别制作铸造金属全冠,控制各个冠厚度基本一致,并在(牙合)面设置垂直于(牙合)面的拉力施加装置。采用磷酸锌水门汀为粘结剂,用微电脑控制的电子万能实验机对各个样本行微拉伸测试,测量各个代型与其相应全冠在粘固前后的固位力值,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粘固前,0°、2°、4°、6°、8°组的全冠固位力值分别为:(68.64±9.75)N、(64.75±8.91)N、(60.23±9.58)N、(51.91±4.83)N、(39.10±6.27)N。粘固后各组全冠固位力值分别为:(200.38±16.46)N、(196.87±13.65)N、(188.98±16.93)N、(180.79±14.13)N、(163.24±15.67)N。2.粘固前,随着轴壁聚合度的增大,全冠固位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当聚合度由4°增大到6°时和由6°增大到8°时,全冠固位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3)。3.粘固后,随着轴壁聚合度的增大,全冠固位力仍为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程度明显小于粘固前。只有当轴壁聚合度由6°增大到8°时全冠固位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4.粘固后与粘固前相比,0°组、2°组、4°组、6°组、8°组的全冠固位力的增加率分别为(197.35±51.99)%、(207.84±37.34)%、(224.29±86.00)%、(249.62±26.67)%、(326.94±78.76)%。8°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组高于其余各组。随着聚合度的增大,全冠固位力的提高值也增加,8°组最为显著。5.粘固前,2°组比0°组、4°组比2°组、6°组比4°组、8°组比6°组的固位力依次减少5.67%、6.98%、13.81%、24.68%。粘固后各组依次减少1.75%、4.01%、4.33%、9.71%。轴壁聚合度增加的度数相等时,轴壁聚合度越大,全冠固位力下降的幅度越大。轴壁聚合度相同时,粘固后较粘固前全冠固位力的减小幅度明显降低。结论1.全冠固位力在粘固前后均随着轴壁聚合度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之间有着反变的线性关系。2.轴壁聚合度大者较轴壁聚合度小者在增大相同值的聚合度后,所引起的全冠固位力的下降程度不同,前者大于后者。3.粘固后全冠固位力随轴壁聚合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小于粘固前。4.随着聚合度的增加,粘结剂的粘结力在全冠总固位力中占的比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