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双栅MOSFET的器件集约模型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体硅MOSFET特征尺寸的逐步缩小而将接近物理极限,很多非传统的器件结构被提出来从而继续维持摩尔定律。双栅MOSFET因具有诸多优点,如较薄的沟道硅膜厚度、较强的短沟抑制能力、接近理想的亚阈斜率、较低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被视为最有可能取代传统体硅CMOS而用于22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的纳米级器件结构之一。然而,在双栅MOSFET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流技术之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用于集成电路模拟的纳米双栅MOSFET器件的SPICE模型在工艺开发和电路设计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纳米双栅MOSFET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针对纳米双栅MOSFET器件集约模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提出适用于不同器件结构和工作模式的纳米双栅MOSFET通用模型,即可适用于从本征到重掺杂的不同沟道掺杂浓度,同时可以在不同模式下进行工作,例如对称双栅、非对称双栅和独立双栅MOSFET。根据双栅MOSFET不同器件结构和偏置条件下的沟道电势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并分别进行建模,通过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耗尽层近似建立关键变量进行不同子模块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纳米双栅MOSFET模型的统一性或通用性。  (2)分析两个双栅MOSFET模型之间的相关性,并针对这两个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对比和讨论。基于雅克比-牛顿(Jacobian-Newton)迭代提出一种高效计算表面势的方法,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初解,大大提高了纳米双栅MOSFET模型的计算速度。此外,通过Verilog-A语言将本模型嵌入到电路仿真工具HSPICE中,为模型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3)对双栅MOSFET中的高阶效应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模型。针对纵向电场导致的迁移率退化效应进行了分析,将迁移率退化效应模型嵌入到纳米双栅MOSFET的通用模型中进行修正,使得这个适用于不同工作模式的纳米双栅MOSFET模型更加完善。另外,对SOI薄膜技术中的自热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与器件结构相关的热阻模型,反映了薄膜中热电阻的非线性特征。  (4)根据沟道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边界条件,提出一个用于四端双栅MOSFET的统一特征长度模型,为获得良好特性(例如,较为理想的亚阈斜率和阈值电压)的器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二维的TCAD数值模拟,验证了我们提出的特征长度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器件结构,包括超薄体SOI MOSFET和对称DGMOSFET。同时,将提出的特征长度模型与目前已有的标度理论进行了对比,基于该模型,有助于理解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他文献
阻变存储器(RRAM)是基于介质材料阻变特性的新型存储器,其器件结构是金属-绝缘体-金属(半导体)的器件结构,利用中间阻变层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不同电阻态间发生可逆转变的效应实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Ⅱ)的土地研究指出,LUCC影响了全球能量平衡
学位
无线能量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是一种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其主要方式为近场线圈耦合或远场天线的发射接收。如今,微波无线能量传输被应用在直升机供电、太阳能卫星
随着互联网上图片数量的高速增长,由于传统的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需要人工标注图像,而且文本标注有时不能准确的描述图像内容,所以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遥感卫星成像领域,高分辨率、大幅宽成像已成为研究热点。在面阵CMOS遥感卫星的大幅宽成像过程中,大幅宽图像的获取需要较高的
随着航天和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纳米电子器件在空间环境的应用受到了重视和广泛关注。由于工作电压未随着栅介质厚度和器件尺寸等比例缩小,纳米器件介质
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对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而CO2的化学转化方法可以将CO2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变废为宝,具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人们也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当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包括衣、食、住、行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进步和器件尺寸的缩小,电路的可靠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重大挑战。在当前的半导体工艺下,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Negative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
万安采茶戏的主要渊源来自赣南“灯戏”,受赣南灯戏班在万安频繁演出的影响,1892年以后,南康、赣县等地的部分老艺人自组的灯戏班子,经常在万安上二乡片区巡回演出,这类演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