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维生素D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的EH患者血清Vit D水平变化,明确血清Vit D与EH发病与不同终末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符合诊断标准的118例EH患者,按照EH危险分层标准分为23例低危组,25例中危组,32组高危组,38例极高危组。对照组选自健康体检者。采集所有入选对象空腹血,离心血清后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每组患者Vit D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IMT、LVMI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7.88±5.34)ng/m L,(23.05±6.74)ng/m L,(19.31±8.08)ng/m L,(17.36±2.66)ng/m L vs(30.08±4.77)ng/m L,(P<0.05)],且高血压极高危组、高血压高危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不同颈动脉斑块等级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随着斑块等级的增加,血清维生素D水平逐渐降低(P<0.05)③对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Gensini评分。得分介于10~72分,以20分和40分为界分为3个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Gensini积分>40分亚组均低于10~20分亚组和20~40分亚组[(11.06±3.97)ng/m L,vs(17.13±0.36)ng/m L,(15.13±1.05)ng/m L,(P<0.05)],但在Gensini积分位于10~20和20~40分两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的组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三支血管病变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④血清维生素D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质量指数、Gensini积分存在负相关(偏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4.849、-0.061、-0.034,P<0.10)。结论: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且与高血压的危险程度呈负相关,随着高血压危险程度的加深,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显著。②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且随着颈动脉斑块等级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③维生素D与冠脉狭窄程度量化指标Gensini评分之间的负性相关性,提示维生素D水平降低参与冠脉病变的进展。④维生素D与左室质量指数之间呈负相关,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高血压致心室重塑方面发挥一定作用。⑤维生素D缺乏可以作为高血压终末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的预警信号,明确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慢性炎症的关系,提升临床医生和高危人群对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认识,减少高血压致残率。
其他文献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设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三个本科专业及一个设计学硕士点,下面还包括了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囊泡膜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小鼠视网膜急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作用。实验方法及对象C57BL/6小鼠7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对照组36只(玻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江南阀门公司,亲自操作样机并给予“江南阀门滴油不漏”的高度赞誉。2007年8月1日,黄作兴董事长作为我省唯一拥军英模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受
目的:建立动物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的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方法:以VB.NET作为开发工具,利用视频跟踪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自动获取小鼠在实验箱中的活动情况并将其存储成一定格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MRI测量31例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SMA)从主动脉(AO)发出的夹角(α),横断面过左肾静脉层面SMA与AO之间
在遍访了武汉、上海、南京、广州等一系列报业竞争激烈的重点城市,梳理了这些地区报业竞争与新媒体运用的实践与创新后,《中国记者》本期把“视点”聚焦在中央大报新媒体时代
本文研究了联合应用微卫星标记共享等位基因分析、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If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
文章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渗透旅游英语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而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和商务管理学两大专业的有机
南朝宗炳在他的《山水画序》中写道:“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其中“澄怀观道”与“畅神”的思想,是把山水画作为主观精神表现。在山水创作中,要体
日色曚昽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日两国的艺术精英各怀成见,互不买账,一个仗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一个恃着后来居上的现代活力,展开着一场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美学对决,至今尚未完全消停。  徐悲鸿1917年春东渡日本求艺,经过半年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画家渐能脱去旧习,会心于自然,营造博丽繁郁之境,尤其在花鸟方面,几乎赶上中国古代画家,这似乎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