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探析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症候特征及用药规律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sh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ILD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诊治ILD拓宽思路。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ILD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临床医案,统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舌质、舌苔、脉象、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组成、中药剂量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古今医案云平台、SPSS Modeler18、Cytoscape_3.7.2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层次聚类、复杂网络等分析和图片可视化。结果:1.性别: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1.61。2.年龄:患者年龄以50-69岁最多,占总人数的60.17%。3.四诊信息:高频舌质前5位分别为:舌暗、舌红、舌淡、舌紫、舌淡红。高频舌苔前5位分别为:苔腻、苔黄、苔薄白、苔白、苔薄。高频脉象前5位分别为:脉弦、脉细、脉滑、脉数、脉沉。高频临床症状前5位分别为咳嗽、气喘、胸闷、气短、痰色白。四诊信息综合频次分布前5位是咳嗽(98次)、气喘(69次)、舌暗(68次)、胸闷(61次)、舌红(59次)。4.临床症状的关联规则:高频临床症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可分析为阴虚为主的肺痿见症:憋气、咽干、干咳、痰少质稀;第二类可分析为痰热为主的见症:失眠、心悸、痰色黄、痰多质稠;第三类为肺痿病的一般临床表现:气喘、咳嗽、胸闷、痰色白、痰粘难咳、气短、吐痰、口干、乏力、纳呆、呼吸急促、口唇青紫。5.中医症候:前5位分别为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瘀阻肺络证、痰浊阻肺证。6.中医症候-临床症状关联分析:瘀阻肺络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呼吸急促、气喘、气短、乏力、干咳、疲乏、胸闷。痰浊阻肺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喘、气短、痰色白、大便稀、痰粘难咯、胸闷。痰瘀阻肺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咳嗽、气喘、胸闷、气短、痰色白、憋气、口干、乏力、痰粘难咯。痰热塞肺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气喘、咳嗽、痰色黄、胸闷、痰粘难咯、气短、呼吸急促、失眠、乏力、憋气、口干。肺肾气虚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咳嗽、气喘、气短、乏力、痰色白、疲乏、呼吸急促。气滞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胸闷。气虚血瘀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喘、胸闷。肺阴虚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肺肾阳虚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肺气阴两虚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喘、口干、气短、乏力、胸闷、咽干、憋气、呼吸急促、痰粘难咯。肺气虚证关联较紧密的临床症状为:咳嗽、气喘、胸闷。7.证素-病位统计分析:其中高频病位前5位分别为肺、肾、脾、肝、里。8.证素-病性统计分析:其中高频病理因素前5位分别为痰、血瘀、气虚、热、阴虚。9.用药频次:123首方剂中共包含中草药261味,用药总频次为1895次,使用频次前30名为甘草、黄芪、苦杏仁、半夏、丹参、黄芩、紫苏子、茯苓、五味子、桔梗、麦冬、陈皮、麻黄、桃仁、党参、紫菀、当归、浙贝母、地龙、川芎、白术、桑白皮、三棱、山茱萸、鱼腥草、金荞麦、枇杷叶、莪术、蝉蜕、瓜蒌,累计频次95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50.61%。10.气味归经:123首处方中所用中药中四气使用以温性药最多,频次达504次,占总数的26.60%,其次为平性药物,频次达428次,占总数的22.59%。所用中药中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次分别为853次、749次、692次,分别占总数的45.01%、39.53%、36.52%。所用中药以肺经药物最多,频次1105次,占总数的58.31%,其次为脾经及肝经药物,频次分别为643次、589次,占总数的33.93%,31.08%。11.功效:对123个处方的中药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所用中药以清热解毒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燥湿化痰。12.中药的关联规则:123个处方设置置信度>0.7、支持度>0.1,获得18条中药组合关联规则。选取其中有价值的药物组合有:陈皮-半夏、党参-黄芪、桔梗-甘草、麻黄-苦杏仁、枇杷叶-苦杏仁、莪术-三棱、蝉蜕-苦杏仁、山药-黄芪、地黄-黄芪等。13.中医证候-中药关联分析:对123个病案的中医证候与使用中药进行关联分析,设置置信度>0.5、支持度>0.05,获得26条关联规则。根据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关联规则可知:肺气阴两虚证多使用药物为:麦冬、甘草、桃仁、五味子。肺肾气虚证多使用药物为山茱萸、苦杏仁、紫苏子、黄芪、五味子。痰热塞肺证多使用药物为苦杏仁、紫苏子、瓜蒌、甘草、桔梗、桑白皮、黄芩。气虚血瘀证多使用药物为:丹参。肺气虚证多使用药物为:甘草、黄芪。14.中药聚类分析:对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0位中药信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取最长距离法,距离类型设置为Lance距离。高频中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麻黄、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瓜蒌、陈皮、半夏、茯苓、白术、丹参、桃仁、川芎、当归、浙贝母、桔梗、党参、黄芪、三棱、莪术;第二类:黄芩、紫菀、五味子、麦冬、地龙、山茱萸、蝉蜕、枇杷叶、鱼腥草、金荞麦。再根据中医中药思维,可将其分为10小类:(1)麻黄、苦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瓜蒌。(2)陈皮、半夏、茯苓、白术。(3)丹参、桃仁、川芎、当归。(4)浙贝母、桔梗。(5)党参、黄芪。(6)三棱、莪术。(7)黄芩、紫菀。(8)五味子、麦冬。(9)山茱萸、地龙、蝉蜕、枇杷叶。(10)鱼腥草、金荞麦。15.复杂网络分析:治疗ILD的核心药物网络主要由甘草、黄芪、苦杏仁、丹参、半夏、紫苏子、黄芩、桔梗等组成。结论:ILD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分布最广的年龄段为50-69岁。病因病机分析为:常因痰、血瘀、气虚、热等病理因素侵袭(或传变到)肺、肾、脾、肝等脏腑导致虚实夹杂的病证。在治疗上多使用四气为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入肺经、脾经及肝经的药物。常辨证使用的药对有陈皮-半夏、党参-黄芪、桔梗-甘草、麻黄-苦杏仁、枇杷叶-苦杏仁、莪术-三棱、蝉蜕-苦杏仁、山药-黄芪、地黄-黄芪等。治疗ILD最常见的核心药物有甘草、黄芪、苦杏仁、丹参、半夏、紫苏子、黄芩、桔梗、紫菀、茯苓、麦冬、桃仁、麻黄、五味子、陈皮、鱼腥草、党参等。配伍有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宣降肺气,下气化痰,补益肺脾气津,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可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强筋治痹汤、尪痹胶囊两种药物加依托考昔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总结强直性脊柱炎目前诊治进展,对比研究补肾强筋治痹汤、尪痹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为推广补肾强筋治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骨伤科门诊就诊病人,且符合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的68名患者,根据患者
学位
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肩胛稳定性康复训练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近期疗效,分析其治疗机制和临床价值,以期能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临床诊疗思路。方法:收集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间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36例门诊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标准者35例,经排除标准排除2例,共33例患者入选研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17例(针
学位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封包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并探究中药封包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56例患者,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诊断并治疗,按照随机数字法将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灸+中药封包组(治疗组)和针灸组(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给予针灸+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针灸治疗,单
学位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小血管病尿失禁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该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的脑小血管病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
学位
研究目的:观察糖肝煎联合度拉糖肽治疗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湿热蕴结证)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汉口及汉阳院区)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共64例,均符合超重或肥胖型2型糖尿病(湿热蕴结证)的诊断,其中住院部43例,门诊21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刃针疗法与针刺法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上的疗效,找到疗效更佳的临床治疗手段并提供客观依据,以寻求一种安全性高、简便有效的疗法。方法:选取2020年7月到2021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符合纳入标准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的患者,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刃针组32例,针刺组31例。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刃针治疗组频率为2次/周,针刺
学位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并研究太极推拿膝关节手法联合物理治疗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比较太极推拿膝关节手法联合物理治疗与普通膝关节手法疗效差异,且同时观察太极推拿膝关节手法联合物理治疗疗法对滑膜厚度与膝关节积液深度的影响,探讨太极推拿治疗的独特优势及作用机理。方法:此次研究严格根据实验设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共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推拿科/康复医学科门诊(花园式院区)2021年9月到2022年
学位
目的观察动痛点行龙虎交战针法对比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动痛点结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次研究以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诊断和纳入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学位
目的本研究应用臑上穴扬刺法为主与单纯普通针刺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肩峰下滑囊炎(subacromial bursa,SAB),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量表(VAS)、肩关节评分系统量表(CMS)的变化,评价臑上穴扬刺法为主治疗的有效性,以期为肩峰下滑囊炎患者提供更好地治疗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的78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臑上穴扬刺法组)和对照
学位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西医治疗以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为主,易对肝肾、胃肠、内分泌等方面造成损害,存在一定缺陷;而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在缓解症状、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孟彪教授曾拜师南京经方大师黄煌教授,受其“方-证-人”学说影响,擅长使用经方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孟彪教授治疗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