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作品中的“阎连科”形象探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连科”形象是阎连科近些年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系列,“阎连科”形象与作者阎连科分享相同的姓名、身份、背景和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阎连科”形象就是阎连科对自我的“镜像式”书写。这是阎连科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阎连科在与文本内“阎连科”形象的互文对话中实现他自我表达的意图。阎连科塑造“阎连科”形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通过对文本内“镜像自我”的书写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遮掩文本的现实批判力度,实现自我保护的目的;其次,阎连科是一个主体意志十分强烈的作家,面对网络超文本文学运作下作者“失语”的焦虑,阎连科要通过对作者自我的书写实现为文本写作者发声的目的;最后,为了应对童年遭遇的心理创伤,阎连科通过对“阎连科”形象的书写达到自我宣泄和疗救的目的。“阎连科”形象多以教授、作家的身份出现在文本当中,这实际是阎连科对自我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同时阎连科也从“阎连科”形象的知识分子身份入手,揭露了知识分子畏惧权力、缺乏价值理性的精神痼疾,同时表达了自己坚守人文精神的立场。但在“阎连科”形象的建构中,阎连科本人思想深处隐藏着的男权意识和缺乏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也暴露出来。“阎连科”形象还具有强烈的形式创新意味,在小说叙事上表现出“元叙述”的文本形式特征,此外,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也具有其形式上的独特性,不仅呈现出叙述的复调性,还提供了一种叙述的反思视角,这些都丰富了“阎连科”形象的叙事功能。阎连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内省意识非常强的作家,而“阎连科”形象无疑是他长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意识的外化,表现出阎连科作为一名成熟的作家所具有的人格气度。
其他文献
陈继儒的身份多界定为“通隐”。他深刻认识到明代社会的黑暗腐朽,因而选择隐居,坚卧不起。然而,他隐居之后,并没有忘记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道义与责任感。这在其论说文可见一斑。诚然,陈继儒的论说文内容广泛,实学、史学、学问、艺术等均有创获。而本文的重心主要放在陈继儒经世致用的一面,故而主要就其实学和史学类论说文进行研究,以彰显其经世之学及用世之心。当然,其部分论学文章与本文也有一定关系,但考虑到前人已多有
学位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孟郊是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唐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孟郊早期生活经历不可详考,其成年后生活之困穷和精神之抑郁,从孟郊诗歌之自况和同时代其他文人诗作对孟郊生活的怜惜之意可证,此种现实可能导致了其作品多“寒”“病”等。北宋苏轼以“郊寒岛瘦”一
学位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艺术成就可谓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集的巅峰之作,在国内外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将《聊斋志异》定位为既是“搜神”“谈鬼”之作,同时也是“孤愤之书”;受众也认同蒲松龄对该书的这一自我定位,将《聊斋志异》纳入发愤为文的心灵文学史中,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蒲松龄《聊斋志异》所寓之“孤愤”,实际上是蒲松龄在现实中失意遭际的自我补偿,也就是假幻设以
学位
陆游向来以老健高寿著称,但同时又一生多病,有着丰富的疾病体验。陆游一生多诗,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大量的疾病诗就是在疾病体验之际创作的。特别是在晚年,陆游以赋闲居家为主,他对疾病的认识、表现和书写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多病多忧和家国多故多变的现实勾连起来,这使得其疾病诗具有了一定的成熟而深刻的晚期风格。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疾病诗歌的研究现状,同时简
学位
况周颐是晚清民初词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与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合称为“清季四大家”。况周颐癖词五十余年,无论在词学的创作还是理论上,都留下了丰厚的论著。其中《蕙风词话》是其词学理论的代表与总结。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况氏的生平与著述、词学思想、词学创作以及遗民文化心态等方面,做出了论述与探讨。  第一章对况周颐的生平和著述情况做出了介绍,并简介了况周颐有文学活动的重要家庭成员,如祖父况祥麟、祖母朱
学位
程咬金本是隋唐历史更迭中一名普通的武将,但其形象进入文学作品后,家世、相貌、武器以及性格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成,而是个长期的演变过程,通过历代话本、戏曲、小说等多种文体的不断积累和改造,程咬金才呈现出我们现在喜闻乐见的形象。本文将梳理从唐代到清末程咬金形象的流变过程,分析背后的文化意蕴,并探讨明清时期小说作品中程咬金形象的塑造技法。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方法以及
学位
李佩甫,以豫中平原为文学创作中心,探讨“人和土地”的关系。他关注着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构建了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于一体的立体化生态系统,展示了历史与现实交织下豫中平原生态的嬗变。自然生态层面,神秘母性的平原大地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下走向了溃败落寞;社会生态层面,豫中平原的土壤孕育着多元化的社会生态,既有以仁义为准则的公序良俗,又有充斥着权力物欲的堕落生态环境。自
学位
母题重写,是文学叙事的重要传统与主要方式。出现于史传中的记叙龃龉,为现代作家重构鸠摩罗什提供了一个多义阐释的空间。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鸠摩罗什首次亮相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沉寂了数十年的高僧形象在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写作中接连喷发,包括文学界作家徐兆寿与高建群、网络小说家小春以及宗教界作家灵悟法师都以不同的笔法对这一原型进行了重构。  脱胎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融汇作家各异的审美倾向与创作体验,鸠摩
学位
知识分子小说一直是文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20世纪数次的社会转型,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们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不少知识分子纷纷走向了精神颓废之路。北京作家宁肯注意到了这一精神文化现象并加以书写,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互相关联佐证,共同构建出知识分子从“良师”到“病人”的演变谱系,展示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精神不断颓废的生命史。  宁肯着力于塑造“良师”和“病人”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从“良师”到“病人”,
学位
本文以孙犁1940-50年代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孙犁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作为切入点,考察孙犁1940-50年代文学创作转变的内在理路和文本形态,并将其概括为“‘家园’想象的建构与失落”。  在五四时代“为人生”文学的影响下,孙犁将表现现实与书写理想相结合,形成了“抒情”与“写实”交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受“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启发,孙犁以一种“模糊化”的阶级意识将抽象的政治现实通过“生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