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传播接受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已经完成经典化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阅读、评论、改编和阐释,在当代国人的文学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白鹿原》传播接受的具体过程,考察了多种传播路径对小说产生的影响以及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评价和反应,观照了普通读者参与下其自身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本文主要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与读者接受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
  1990年代初出版业进行了市场经济下的全面改革,包括陈忠实在内的许多作家及出版社纷纷转变观念,更多关注市场和读者的需求。而《白鹿原》出版近三十年来有几十种版本,从梳理其版本的流变可以看出该书在市场化的文学环境中以多种形式持续参与了读者的文学生活。
  就文学传播来说,大众传媒在文学市场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对《白鹿原》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形式和传播路径拓宽了小说的传播渠道,读者更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读者接受,本文主要以时间为线梳理了普通读者在不同时期对《白鹿原》的接受情况和小说对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带来的影响,重回历史现场,考察普通读者对其经典化的建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之一的《白鹿原》,在多种传播方式的参与下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从而实现了自身经典化的建构,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作品。
其他文献
人名是作为个体的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特定称谓符号,是人之间进行交流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在群体里区别作为个体的你、我、他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人名还是伴随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见证者,人名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意识、价值追求、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金庸武侠小说通俗易懂,影响广泛深远,艺术水平与审美价值也达到一定高度。小说人名是集文化、审美、符号、技巧、意识形态等多方面要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金
学位
明代中叶以后出版业迅速崛起,丛书的编纂与出版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闲赏为主题的丛书逐渐流行起来,在出版市场广受欢迎。《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是明代闲赏丛书中的典型代表。  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欣赏编》系列丛书的版本系统,讨论了《欣赏编》《欣赏续编》及《重订欣赏编》之间的关系。《欣赏编》有明正德间长洲沈津刊本、嘉靖三十年汪云程刊本及万历八年茅一相刊本。在沈滓《欣赏编》的影响下,茅一相还
学位
明代是历史上宦官专权较为严重的朝代。明初宦官的角色偏重于“奴”,主要职责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永乐以后,宦官因外出任职而具有了干政的条件。在历代宦官中,明代宦官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内书堂教育、自学或者其他途径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其中一些人在文学艺术方面还颇有造诣。随着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太监也参与到刻书活动中,这就使宦官又具有了出版者的身份。目前学界对明代宦官刻书已有所关注,但还缺乏系
学位
日本古籍刊本术语是伴随着出版活动出现的,总体上反映着当时的出版状况。日本的刊本术语是在吸收中国刊本术语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随着自身出版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充,最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刊本术语体系。而这个庞大的刊本术语体系,反映了出版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观察日本出版文化的窗口。本文旨在从日本的刊本术语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梳理,考证其含义、来源及演变,从而体现日本不同时代的出版面貌。同时引入中国的刊本术语进
学位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是其小说的代表系列,比起前几个系列,作者更加注重对于文本的虚构化处理,从而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越,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可能性世界”。  本文以伊瑟尔的虚构理论为支撑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虚构性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对虚构性及虚构理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中,“文学虚构”的概念是变动不居的,比较典型的是认识论与语言论的观点。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
学位
在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中,探讨作家描述自然事物时,多涉及“心”及“物”的关系问题。“心物”关系作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典型问题,揭示了客观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之间的规律。刘勰指出,文艺创作需要作家之“心”与自然之“物”相互交融汇通。这种“心物”关系,王元化先生总结为“心物交融”说。刘勰的“心物交融”说,要求准确地图摹自然事物的本真面貌,阐明文章写作是作家眼观万物、深思熟虑,以文辞呈现情志的过程。这与梅洛·
学位
“河流”意象是莫言“高密东北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穿莫言小说创作历程的重要意象之一。莫言在各类访谈和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了河流之于自己的故乡和自己创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对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河流”意象进行系统性的解读与研究,有助于推动莫言意象系统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莫言小说再解读。  目前学术界对于莫言小说创作中“河流”意象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统筹整理等
学位
宗教与文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新时期以来,宗教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学在宗教文化中守望精神家园、开拓艺术资源,宗教文化价值观念也借由文学获得诗意观照。把握宗教意识与作家艺术个性、审美风格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视角。在这其中,马丽华和北村的宗教性文学书写无疑具有启示意义。马丽华全方位、大规模地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描写,以文学的诗性观照,
学位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念,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题为“贾平凹女性观念的基本形态”。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价值观和审美观相互渗透、影响,首先可从其性别观念入手探究其女性其价值观。他在中国传统“阴阳”哲学思想影响下认为男女的结合也是实现“阴阳合一”的途径,但从其小说文本中仍可见其“以阴辅阳”、使女性居于从属之位的观念。在涉及婚恋观的小说中,人物关系模式呈现出“妻妾
学位
《平凡的世界》问世以来,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对其的接受状况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方面广受普通读者的热读与喜爱,作为影响无数人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名副其实;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代表的“学院派”声音则对小说保持一定程度的漠视与冷落态度,新世纪后才逐渐增添更加丰富的论述表达。本文将从整理《平凡的世界》的接受情况入手,分析“路遥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由小说的改编作品及其二度传播接受,思考《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