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g88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原有的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表现为现在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强调了教学主体的变化,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获得未来的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元素周期律作为元素化合物中的基本规律,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升华。元素周期律的揭示,将位置、结构同元素的性质系统地联系起来了,可以实践于元素性质的学习。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构建原子微观结构与元素的宏观性质的桥梁的方法,建立“位置—结构—性质—运用”的知识模型(简称“位、构、性、用”),并且掌握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元素性质变化的能力。因此,为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化学核心素养提出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并实践于《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全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化学课程标准,讨论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背景、分析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特点、分析元素周期律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化学核心素养的联系。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分析,界定了本次研究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所用的教学基本理论,具体表现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遵循认知发展理论,贯彻落实人本主义理论、STSE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国内外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的查阅,了解到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访谈法,了解一线教师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归纳对《元素周期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情境化教学不足;化学史发展内容较为片面;教学实验、学生实验实施不足。结合学生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研究,总结学生元素周期律学习现状和存在的情况:对于建立“位置—结构—性质—功能”的知识体系模型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周期律知识的具体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教育学理论的研究,通过综合对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分析,结合当下课堂教学反应出来的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第三部分,为落实教学策略的实践,本文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理念,设计了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再结合考试成绩对学生知识体系作出评价。研究表明,通过设立化学史发展以及创设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化学思维模型的建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更好的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将基于化学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化学成绩,更轻松的建立“位—构—性—用”的思维模型,使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最后,结合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提出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今后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物理课程注重模型构建,模型构建应当结合在现实的情景中来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了解到生活处处是物理,进而解释周围环境的物理现象及情景,做到学有所用。物理知识多数源于生活实际,结合湘西地区的特有民族区域情景来融入到教学设计环节中,这不但体现物理学科的现实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特点,也给学生展示物理情景能够活学活用的这一鲜活例子。结合湘西地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场景组织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和增强
本文以高考化学试题与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二内容相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及进行教学实践,研判近年高考化学全国Ⅰ、Ⅱ、Ⅲ卷的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二的教材内容及教材习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探寻高考试题与教材习题的联系,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以笔者所任教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的部分学校为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及化学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及访谈,旨在了解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认知”要求学生遇到化学问题时,能够分析问题情境、获取关键信息、采用模型方法去构建模型解决问题。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和陌生信息的获取和加工,陈述性知识考察相对较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目前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是模型概念、如何建模、模型方法教学等,但是对模型方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相对其他科较少,在高三复习中的
物理模型这种方法是探索自然规律、探究物理问题的常用主要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可靠手段。其中力学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基底,力学选取的研究对象大都是从日常生活最常遇到的问题中,经简化得到的物理模型。在高中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建立模型,在解决一大类物理问题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与核心素养。本文首先了解了关于模型教学的一些现状,从现有物理模型和关于高中物理学习的公众平台入手,总结并
近年来,中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为培养适应现今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迫在眉睫。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落实于每一学科的日常教学当中,化学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依据化学学科特点进行细化后形成的具体的学科素养,为化学教学指明目标和根本方向。化学核心素养除课标要求的化学知识以外,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学
学习进阶理论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学习进阶理论为基础,以初中化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酸碱盐”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酸碱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和教育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基础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学习进阶”理论和“酸碱盐”部分的研究综述、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
物理学史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及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认识科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实现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十分必要。其一,物理学史本身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其二,物理学史承载着自然的不断演化过程,记录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在正确理解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物理学史在教学环节中的现状有:教师不够重视,学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在分数量化的情况下,“分数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逐渐蚕食了学生对于化学作为一门理科的兴趣和思维方法。教与学更趋向于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化学元素史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重视,教学过程的枯燥和无趣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如果能够以化学元素史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认知,学生对化学元素及相关知识的兴趣将得以激发、培养、维持和延伸。化学元素史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刺激了工业时代的产生,为人
试题研究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研究能力之一,影响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做好命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亟待形成的学科关键能力,真正理解“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本研究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分析国内外核心素养与化学命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018年-2020年高考化学卷进行了知识点分布、问题情境及化学核心素养维度和水平的统计与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