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及激励政策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888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目前人们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水稻作为全球60%以上人口的主食,在粮食作物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亦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水稻生产却是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仅水稻种植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就占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以上,其中中国水稻种植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达22%。因此,研究并推动水稻低碳生产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已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不仅事关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维护粮食安全和气候安全。在中国,农户是一个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承包耕地比例最高的群体,理所当然也必然是农业低碳发展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和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可见,充分发挥稻农的主体作用应是推动水稻低碳生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稻田免耕直播、秸秆粉碎还田等土壤固碳技术,测土配方肥、生物农药等低碳农资,以及间歇式灌溉等减排措施已经逐渐进入到我国农村地区。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仍有相当一部分稻农未能或不愿意采纳这类固碳减排技术与措施?影响稻农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如何?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和激励稻农积极参与水稻低碳生产,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本研究以“理论构建-实证检验-政策设计”为逻辑主线: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前沿,在此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分析湖北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稻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认知、低碳生产技术评价、风险态度及参与现状;再次,通过扎根理论技术深入探究影响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构建出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进而,运用结构方程、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形成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探寻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激励政策与实现途径,以期为政府部门在破解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碳减排困境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通过上述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水稻低碳生产势在必行。稻农对气候变化感知较为深刻,但对于温室气体、气候变化成因等科学认知水平尚处于模糊阶段,各地区粮食合作社、村民交流、生产培训、技术指导等低碳生产相关宣传推广力度有待加强。(2)从质性分析来看,稻农的低碳生产态度、行为效能感知作为前置驱动要素,决定了其低碳生产意愿,进而推动了其低碳生产行为;与此同时,生产实施成本作为内部情境要素、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外部情境要素,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稻农低碳生产“意愿→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3)从量化分析来看,稻农低碳生产态度(低碳认知、环保意识)、行为效能感知(价值感知、自我效能)均通过低碳生产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实际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与此同时,稻农低碳生产态度和行为效能感知也能够直接影响其低碳生产行为;此外,生产实施成本(传统耕作习惯、风险承受能力)、社会环境因素(小农文化背景、政府主导推广、群体效应影响)对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存在一定的调节效应。(4)对于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无兼业、务农年限短、健康程度较差的稻农,环保意识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相对显著;对于老年、无兼业、务农年限长的稻农,价值感知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相对显著;对于务农年限长的稻农,自我效能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相对显著;对于中青年、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兼业、务农年限短、健康程度较好的稻农,低碳生产意愿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相对显著。(5)推行有效的稻农低碳生产行为激励政策,以技术供给与现实需求相适应、政府引导与组织带动相结合、全面规划与试点先行相统筹为基本原则,以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技术创新、丰富推广主体、实行补贴机制、鼓励规模经营、建立低碳标识等激励手段,促进政府、合作社、种植大户与普通农户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从而科学协调及融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两大体系,加快引导稻农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降低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延缓气候变化,最终实现粮食安全与气候安全双重目标,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诸多文献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于水稻生产的影响,以及水稻生产过程中各项具体措施的碳排放效应,但对于气候变化与水稻生产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却鲜有涉及。本研究尝试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VENSIM-PLE软件,集成双向研究视角探讨水稻与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与反馈路径,揭示水稻生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与此同时,通过系统仿真模拟不同发展模式下水稻生产碳排放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低碳生产的必要性。(2)目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领域研究大多涉及一般行为理论模型的量化分析,未能从理论构建层面对稻农低碳生产这一特定、具体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则更为缺乏。本研究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基于扎根理论技术构建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探寻影响微观个体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并运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为剖析稻农低碳生产行为提供全新的视角、路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3)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寻实现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干预的有效途径与优化策略,揭示不同类型干预策略的影响路径与作用原理,并设计出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激励政策与实现途径,以便高效、合理地发挥微观主体在水稻低碳生产中的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节能减排,使成果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低碳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和拓展低碳农业理论。
其他文献
<正>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与植物息息相关。尤其是野生植物,不仅守护着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守护着宝贵的遗传多样性。也正因此,保护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现代文明最伟大发明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区段可以划分为空间段、控制段以及用户段。其中,用户段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随着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卫星导航接收机作为用户段的主要设备遭受射频干扰的现象愈加严重。卫星信号到达地面时的功率已经非常微弱,射频干扰会导致接收
学位
传统的全球价值链基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而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和变革。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跳跃”、“创新互补”等溢出效应,是关乎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抓手,不仅促进了全球价值链本身向高端化、区域化迈进,也为各国重建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提供了新的核心竞争力量和机遇。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首先,
学位
<正>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高等植物3.7万种,还有西南山地、南岭、秦岭、云南热带和海南等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同时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
期刊
报纸
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作为电子元件固定的基板和电气互连的载体,是电子产业的重要基础部件,需求量逐年递增,生产效率亟待提升。在PCB生产过程中,通常钻孔工序以数控钻床加工为主,且在所有工序中耗时最长。通过合理规划钻孔路径,可有效缩短路径长度,提升生产效率。该问题是一个NP难的组合优化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研究。为了提升PCB生产效率,对PCB钻孔路径
学位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多项体外研究表明其具有包括抑菌、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但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导致其体内活性不尽如人意。而其自身物理化学性质、代谢相关酶类以及各种转运蛋白等都会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论文采用体外实验结合分子模拟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肠吸收和外排蛋白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通过透射电镜
学位
铜是鱼类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参与了鱼体内的生理过程,其缺乏与过量都会对鱼类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镉是鱼类的非必需元素,它在水体中即使处于很低的浓度也会对鱼类造成很强毒性。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废水的不当排放和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养殖水体铜和镉的污染日益严重。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发现水体铜和镉暴露均导致鱼类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肝脏脂肪异常沉积的现象。脂类作为鱼类重要的能量物质,更是细胞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
学位
本论文试图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大量存在的“疾病医疗书写”为研究对象,探究当代中国(1949-2016)的疾病医疗史、生命政治与文学间的互文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史视野中的文学研究。社会史并非只指政治、军事史等宏观社会史,也包括日常生活史、疾病医疗史、科技史等等微观社会史,因此,本论文研究将大致遵循与社会史密切相关的主流文学史的时间框架。当代少数民族题材文学的主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里经历了
学位
洛阳作为都城,建都次数较多,建都历年长久。即使不再作为都城的时期,洛阳在人们思想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不时有人提出迁都洛阳的主张。历史上通常将洛阳列为仅次于长安的重要都城之一,可见对于洛阳古都地位的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五大古都、六大古都和四大古都之说,古都洛阳的大古都排序通常位居西安之后,排位第二。也有人认为洛阳的建都历年超过了西安,位处首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六大古都、七大古都和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