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视角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达到环境承载力之前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又可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冲击。随着中国环境管制的加强,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被迫关停,溢出了大量失业人口,部分企业面临减排和去产能的压力,其经济效益受限,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从短期来看环境保护可能引起的失业问题十分严峻。技术创新对实现经济长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机制具有改善民生的效果。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重红利”的有效途径吗?如何利用合理的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来应对环境保护和就业冲击的矛盾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和破解目前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两难”抉择的迷惑和困局。
  2009年《世界劳工报告》提出了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即通过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刺激劳动力需求,实现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但是,对于环境规制是否具有改善环境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红利,现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根据波特假说,恰当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改变生产技术或者治污技术会对就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将技术创新引入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讨论中,在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直接影响的同时,作为一个新视角,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的间接影响,将使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更加精确和全面。
  本文以全球环境危机为背景,结合中国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现状,沿着理论研究→机理探源→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基本路线对论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研究上,以波特假说、双重红利假说、创造性破坏理论和就业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假说为基础,通过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机理探源方面,通过数理分析和归纳提炼得出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劳动就业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揭示技术创新影响环境规制与就业增长关系的传导渠道。其次,在实证分析层面,以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对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就业增长的传导机制,并进一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甄别不同技术创新类型如何协调环境规制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最后,在政策设计中,根据中国环境规制的历史阶段和演进轨迹,结合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中国利用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不仅直接影响就业,还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的就业效应。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存在两种机制,即负向的成本效应和正向的替代效应。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抵消效应和补偿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地,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破坏就业的替代机制,二是创造就业的补偿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为(0.061,-0.183)(其中,0.061为二次项系数,-0.183为一次项系数),等于环境规制对就业的总效应系数(0.535,-1.622)减去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直接效应系数(0.474,-1.439)。同样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中介效应系数之和为(0.06,-0.18),进一步验证了三者的作用机理的可靠性。技术创新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抵消环境规制潜在的就业负效应,要实现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应根据不同行业环境规制与就业U型曲线的阈值,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策略;适当提高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利用环境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降低环境规制社会成本。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将环境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导出包含环境政策和研发投入的就业影响因素基本模型,通过理论综合和归纳提炼,揭示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在理论上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的复杂关系;二是选取2006—2015年中国34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按照不同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行业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针对不同行业实际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
其他文献
当代动物保护学者弗兰西恩在动物权利阵营下,从一个新的意义上阐释了动物权利思想,他的观点在一些重要方面既不同于彼得·辛格,又有别于汤姆·雷根。特别是他从批判功利主义理论的缺陷出发,挖掘出了惯用的人道待遇原则在保护动物上失败的根源,从而提出一种以废除主义为目标的动物权利理论,带领人们重新审视动物的道德地位以及在真正道德意义上保护动物的有效方式。  弗兰西恩指出功利主义者的人道待遇原则否认动物权利,使得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再度出现一股宗教"热潮"。当代全球化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跨文化互动交流日趋频繁,又使中国宗教格局在动态发展中充满着诸多变数和新特点。而"藏密东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和特征。随着"藏密东渐"的推进,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其影响不断扩大,以至于在内地佛教信众中兴起了一场学修藏密的热潮和赴藏求法、朝圣修行的运动。然而,面对当今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现
学位
休谟道德哲学是英国道德情感论的代表理论之一,它是莎夫茨伯利和哈奇森等人的道德情感论的继承与发展,它启发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19世纪古典功利论。休谟是一位思想丰富而且跳跃性极大的哲学家,其道德理论是既全面又复杂的。它同时体现了情感主义、理性主义、功利论以及道义论等理论倾向,使得道德哲学的各家各派都能从中找到理论资源,但又都对其有所不满。人们都试图给休谟道德哲学一个恰当的理论定位,但鉴于其理论
学位
本文从教育的角度,采用文学-戏剧的阅读方法,阅读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Republic),认为《理想国》的教育主题包含两个层次:(1)苏格拉底在言辞中所建立起的城邦中的护卫者和统治者的教育;(2)哲人苏格拉底下到佩莱坞港(Piraeus)对几位参与对话的雅典青年的教育。其中第一层次的教育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城邦护卫者的诗乐教育,二是针对哲人王的哲学教育。在探讨护卫者的诗乐教育时,苏
默顿根据17世纪英国科学史,得出了清教主义伦理刺激了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结论,即著名的默顿命题—由清教主义促成的正统价值体系于无意之中增进了现代科学。尽管“默顿命题”有着广泛的影响,却不能无条件地推广到所有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自19世纪末的德雷伯、怀特以来的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大都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形成了互不相容的冲突说、无关说、对话说以及整合说。实际上,科
学位
本文是关于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的一个初步研究,描述了解放神学的基本轮廓。解放神学是一种处身于特定历史现实的神学,是在信仰光照下对历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可以回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是解放神学的理论处境。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解放神学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具体而言,解放神学在两个主要问题上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一方面,解放神学家通过实际地走进穷人的世界、与穷人一道为改变贫穷而战斗来说明,宗教不必
学位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挖掘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独特的,他认为美是思维在朴素的激情中抛弃了自我的一种状态,美是和善、爱联系在一起的,美是一种全然的东西,对美的认识应该打破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格局。他采取非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自然,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世界。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是那些生活得完整和谐的人,从不把生活和艺术割裂开来,生活就是艺术表现本身,艺术意味
学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向,审美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得以迅速流行开来。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归纳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来进行论文撰写。论文主要论述了在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审美消费主义的相关问题。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当代中国日常审美消费主义的生成土壤,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境况的提高、休闲消费渐成潮流。第二章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的重大标志,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提升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金融存在的“空转”、“脱实向虚”等现象,阻碍了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本质功能的发挥。针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倍受关注,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量化研究也开始显现,然而针对两者关系
学位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大环境下,推动绿色低碳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我国造纸业也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倡导绿色发展,推动造纸业转型升级。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环境规制的日益完善,传统造纸行业也面临着全新的转型升级,而这不仅是造纸业产业结构递进演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转变的重要体现。我国造纸业只有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传统型转变为创新型,由污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