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反逆犯罪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就唐代的反逆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在古代中国,反逆犯罪,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谋反”“谋大逆”“谋叛”等,是一种以危害最高统治者自身、推翻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家族统治权力,或者在既有皇权统治秩序外另行建立政权的犯罪行为,或者说是以推翻以皇帝为首的国家政权的犯罪行为。这类行为对古代国家的皇权和君主制度具有最直接的危害,因而也成为了历代王朝严厉打击的对象。在古代政治法律语境中,这类犯罪属于最严重的“十恶”范畴,其中谋反更是一直位于十恶之首。本文拟通过唐代反逆犯罪的语义来源、思想和制度源流、唐代反逆犯罪的立法特征、唐代反逆犯罪的类型与特点、唐代反逆犯罪的司法与刑罚、唐代反逆犯罪的法律史与文化史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引言主要交代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由来、现有研究的成果及其缺陷,以及本文采用的基本资料和方法。反逆犯罪是中国传统法制史刑法中所规定的最严重的犯罪,也是一项源远流长,并且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特质、法律与政权、法律与政治的关系的罪名。而唐代是反逆犯罪的律典规定最为典型而完备的时期。但中国法律史学界一直以来无论是对通史性的反逆犯罪,抑或是唐代的反逆犯罪,均缺乏统而专门化的研究。无论在罪名溯源、思想基础考察,还是具体的案例分析,法律运行状态等方面,此项研究均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袭清末以来沈家本、程树德诸先贤的研究路径,以考订唐代及唐以前涉及反逆犯罪的律文为主;二是以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典型案件为主,研究某一时期某一断代的反逆行为及相关犯罪行为,而尤其以研究汉代为多见。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不足在于:针对唐代的反逆犯罪,缺乏具有纵深性的研究,对其起源、发展、变化以及到唐代如何定型没有详细的论述;针对唐代的研究,以律典条文和典型案件分析为主,缺乏对有唐一代反逆犯罪案件的总体梳理、总结、归纳;对唐代达于完备的反逆犯罪制度在中国法制史和政治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缺乏深入阐述。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几个要点。引言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唐代反逆犯罪的思想渊源。本章主要从论述天道所代表的传统秩序观的正当性基础、礼制作为承天道治人情的现实作用、对违反天道秩序如何惩处这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天”具有终极合理性,它不仅是社会规范的基础,同时也关涉中国传统政治正当性问题。因为在传统政治观念中,“天”是一种核心存在,人间规则必须要有“天”的支持,才能得到正当性的认可。天道是传统秩序观的正当性基础。同时,“礼”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核心,尤其在儒家传统中,礼被认为是对天道观念和天道秩序的投射到人间的一种拟制。所以礼的性质也与天道一致,礼的秩序也是一种“天秩”。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正是这种应天顺人、天人和谐的秩序观。反逆犯罪作为古代刑法中最严重罪行的思想基础,正在于此。在天道与礼制构成的政治秩序中,皇帝和皇权位于枢纽地位,针对皇帝和皇权秩序的犯罪,也即反逆犯罪,其危害的不仅是礼制秩序本身,更是透过皇帝制度而危害到天道秩序,因此唐代反逆犯罪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对天秩的悖反和侵害。第二章主要分析唐代反逆犯罪制度基础。本章将唐代以前的反逆犯罪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从秦代皇帝制度的建立及反逆犯罪的产生、汉代的“大逆不道”与反逆犯罪、魏晋南北朝反逆犯罪的分化发展三个小节进行分析。秦代及以前,在律文中较少见到关于反逆犯罪的直接规定,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秦代及以前惩治谋反的行为并不少见,商鞅、嫪毐、李斯、赵高等人所涉案件都是不同时期典型的谋反案例。汉代是反逆犯罪集中出现的阶段,同时谋反、大逆、大逆不道等关联罪名有着深刻的相关性。自汉至唐,总体的趋势是反逆犯罪的概念逐渐明确化,范围更趋清晰,而“无道”罪的范畴逐渐减小。到了唐代,得益于《唐律疏议》的出现和传世,反逆犯罪中相关罪名的界定已经趋于准确,很多前世泛泛归于“大逆不道”的行为,都可以分门别类归于这些具体罪名之下。但与此同时,由于立法语言和史籍用语的差异,反逆犯罪相关罪名仍在实践中存在大量的交叉和混用。在本章最后一节,笔者还从“十恶”这一法律范畴的发展演变的角度论述了反逆犯罪的源流,提出:唐律中“十恶”列举恶名的顺序,本身即表明了其内在严重程度基本是由高到低;危害皇帝和皇权制度犯罪源起晚于侵害家族伦理类犯罪,而最终超越后者称为诸恶之首,这一过程,恰好与整个国家体制变革、社会制度的进程,尤其是皇帝制度的不断完善、皇权秩序的不断增强相一致。第三章主要从具体律文的角度分析唐代的反逆犯罪及相关制度。承前所述,唐代的“反”、“大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叛”,既是《名例律》中“十恶”范畴下的恶名,又是《卫禁律》下的具体罪名,且每个类罪名下有不同的具体形态及处断模式。得益于唐代立法技术之完善,唐律中反逆犯罪在恶名、罪名、形态、正犯处断、缘坐处断方面的规定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了完备、清晰、具有调理层次的犯罪—刑罚体系,在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鉴于唐代立法语言与今日用语之隔膜,且唐代立法用语的思路与当代法律语言逻辑有较大差异,本文也试图在不改变基本语言面貌的前提下,将反逆叛三罪的犯罪形态与处断结果进行符合当今思维习惯的表格式总结。第四章论述唐代反逆犯罪的类型及其特点。这部分主要针对本文附录所录唐代三百多个反逆犯罪案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统计和类型化分析,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不同时期的反逆犯罪案件及其特点,将反逆犯罪分为五个时期进行梳理,分别是高祖到太宗时期;高宗到武后/中宗时期;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到德宗时期;宪宗时期及其后。这五个时期反逆犯罪案件的特点分别是从军事征伐到政刑宽忍;宫廷阴谋的政治武器;由治世工具重归权谋手段;军事征伐称为主流;刑法制度对现实的无奈。不同时期反逆犯罪案件的特点,从一个重要侧面充分展示了唐代政治发展的进程和特制。第二节分析不同主体的反逆犯罪案件及其特点,将案件分为皇族宗室的反逆犯罪、勋贵大臣的反逆犯罪、地方官员及实力派的反逆犯罪、其他类主体包括宦官、平民、军人等的反逆犯罪。按照唐代律典中的反逆犯罪条款,此种犯罪主体具有开放性,并不局限在特定范围中,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群体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是,不同主体的反逆犯罪集中出现的阶段不同,其产生的后果和政治影响也有相当差异。第三节分析不同危害对象的反逆犯罪及其特点,根据不同危害对象将反逆犯罪分为危害皇帝的行为、危害皇位继承的行为、危害都城宫阙的行为、建号改元僭称天子的行为、不奉诏令割据州郡的行为等类型。第五章对唐代反逆犯罪的一些典型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并阐述唐代反逆犯罪的历史影响。选取这些典型案例,主要是其时期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在唐代开国到全盛再到衰落的各个阶段。同时,这些案件史籍记载比较明确,史料相对较多,不仅案件背景、过程、结果都比较完整,而且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唐代反逆犯罪整体的发展变化趋势。总体看来,自秦汉以来,中经唐宋,最终止于明清,针对反逆犯罪的刑罚经历了从严酷到相对轻缓再到重新加重的变化过程。汉代惩治反逆犯罪的法律极其严厉,谋反罪名经常被滥用,同时犯罪人除本人受刑外,其家族也往往同时受刑,株连广泛。这一制度直接影响了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的相关做法。与汉魏律相比,唐律谋反罪的处罚要轻许多,主要体现在犯罪人本人所受刑止于斩、绞,且缘坐范围最小。唐律针对反逆犯罪缘坐的处罚范围,不仅有了年龄限制,而且女子以及兄弟不再处死,减小了缘坐的范围,限制了株连制度的适用,体现了唐代宽刑慎刑的思想,和持法宽平的特征,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立法思想与实践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法律背离了唐律株连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范围扩大的株连范围。这一方面是由于皇权国家后期专制主义愈益加强,另一方面也与两个朝代建立时期的政治形势有关。附录部分是整理总结的唐代反逆犯罪主要案件简表,以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始,以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废帝自立、唐朝灭亡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案件梳理,共整理出唐代反逆犯罪案件305件。用以作为案件内容的索隐和主要史料来源的展示。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不少律师把言论的战场从法庭内扩展到法庭外。有律师通过媒体对个案发表言论,以期达到影响个案审判的目的;有律师通过对公共事务发表评论、对引起社会关注的个案发表评论,以期达到提高知名度的广告目的。这类现象引出以下问题:律师能否发表庭外言论?如果可以,是否有限度和规则?规则能否构成体系?如果有规则体系,我国应该建立怎样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律师庭外言论的监管模式?上述问题属于
学位
金钱是恐怖活动的生命线。充足的资金是建立恐怖组织,招募、培训恐怖分子,购买恐怖活动所需武器、装备,实施恐怖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恐怖活动所需资金大量通过跨境方式募集、流动,因此,加强反恐怖融资犯罪国际合作,斩断恐怖资金的来源和流转链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反恐怖主义措施。从联合国《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开始,经过20多年发展,反恐怖融资犯罪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学位
WTO体制自生成以来便发挥着保护贸易秩序稳定性与促进贸易发展的引领与规范功效。过渡期条款作为其重要的规则组成部分和制度创新设计,是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生演进的重要外观呈现。对WTO体制中过渡期条款进行系统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意义。自2019年底肇始的新冠疫情正在改变全球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在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愈发显著,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行为浸润其中
学位
报纸
综合工时制是在一定周期内平均工作时间的灵活工时制度,它增加了雇主对劳动过程控制的灵活性,进而影响了劳资双方在工作时间上的权利配置和利益分配,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管理绩效有显著的效用。问题是,综合工时制是否、应否、能否成为兼顾劳资双方利益、灵活安全性的制度安排,形成公平、共赢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合作模式,既利于社会生产与福利增长,又利于劳动者休息权、时间自主权的更好保障,这是全球市场经济国家综合工时
学位
资本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实际控制人,这与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多数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以及公司发起人试图通过规避监管而保护自身利益等因素有关。实际控制人是上市公司治理的关键,在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更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等方
学位
受贿罪共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讨论的热点。尽管是个“老问题”,但受贿罪共犯在司法认定中却时常出现“新情况”,如,层层转请托性质的受贿罪共犯问题、事后明知型受贿罪共犯问题等。为规范受贿罪共犯的司法认定,“两高”先后出台多部司法解释予以指导,但从实践效果看,相关疑难、争议性问题仍不断涌现。这其中固然有法律规范难以预设及囊括所有犯罪类型的原因,但司法机关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简单理解、机械适
学位
现代权利制度可以被看作是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之承诺。然而实践中,不是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因为各种因素而倍受压迫的群体在权利保障上处境糟糕,残障女性是其中的典型。作为残障和女性特征的综合体,残障女性权利长期以来面临的种种困境不为学界关注,尤其没有在正义论层面得到回应。本文借助性别分析、案例研究及其他社会实证研究方法,沿着女性的生命历程,通过梳理残障女性具体权利困境,探讨其成因,反思传统正义论
学位
近年来,司法系统尝试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文简称“审判中心”改革),但收效不明显。检察机关作为唯一可以全覆盖参与刑事诉讼一审程序的国家机关,公诉权作为有一定司法权属性的国家权力,既可以通过日常干预来弱化“侦查中心主义”,又可以通过主动履行检察指控职能和证明责任以促进“庭审实质化”,为“审判中心”改革提供助力。本文在“审判中心”改革的视角下,探讨如何优化公诉权运行机制。除导论外,全文
学位
垄断协议参与者的请求权问题是隐藏在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下的实践难题,该问题已在纵向垄断协议的司法案件中得以呈现。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趋于复杂,纵向和横向垄断协议交融而成的轴辐协议、跨平台平价协议等仍面临同类问题,对垄断协议参与者私人诉讼请求权问题应持何种立场、如何安排制度,这些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维度寻求解决方案。尽管,在反垄断法的评价上,纵向和横向垄断协议适用了不同的标准,但在垄断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