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20基炸药结构改性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确打击、高效毁伤能力和高生存能力是现代武器发展追求的目标,而火药是武器的能源,因此提高能量是火药发展的根本目的。火药作为武器能量的载体,其主要成分——含能材料必须满足高能量高密度、低易损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这也正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分别从实验和理论两个层面对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及其复合物含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实验部分主要是通过静电喷雾法制备CL-20基复合含能材料,对复合含能材料进行性能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采用静电喷雾技术,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粘结剂制备了CL-20/EPDM复合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机械感度等测试表明了CL-20/EPDM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细CL-20/EPDM复合粒子表面光滑,接近于球形,粒径约为1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复合颗粒的晶型为α型;其表观活化能为336.6k J·mol-1,表明复合微球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复合颗粒的特性落高值(H50)由13.6 cm增加到21 cm,比原料CL-20高7.4 cm,爆炸概率最多的下降了22%,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二)以癸二酸二异辛酯(DOS)、聚醋酸乙烯酯(PVAc)、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钝感剂,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共晶特性的超细CL-20/HMX(奥克托今)基复合含能颗粒。通过SEM、XRD、FTIR、DSC、拉曼(Raman)、燃爆压力和撞击感度等测试材料性能的改善。结果表明:复合颗粒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未变,但其衍射峰位置均显现出氢键作用。根据H50值,安全性最高的样品有三个。提高的不敏感性可以解释为增强的分子间物理吸引力—氢键。共晶复合物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分解,具有较高的能量释放效率。热化学参数表明复合物分解提前,反应速度加快。燃爆性能参数分析表明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理论部分主要是通过Materials Studio、Gaussian等软件以及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等方法,对一系列复合体系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以CL-20分子骨架为基础,通过引入不同数量的硝基和对CL-20骨架的进一步修饰,设计了一系列含能化合物,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其分子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密度、生成热、爆轰性能和撞击感度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的密度大于HMX(1.91 g·cm-3),密度最高为2.07 g·cm-3,甚至高于CL-20(2.04 g·cm-3)。此外,所设计的分子均具有优良的爆轰性能。综合考虑优良的爆轰性能和低感度,所设计的化合物都有望成为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s)的潜在候选化合物。(二)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外加电场对CL-20/EPDM复合体系结构、能量特性以及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L-20分子在0.6 V·(?)-1时发生了结构转变,即CL-20分子由ε晶型转变为α晶型。通过对CL-20的结构和能量性质的讨论,结果表明,外加电场可以缩短N-NO2的引发键长,增强了氢键相互作用,提高了CL-20/EPDM复合体系的结合能密度,降低了体系的势能。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外加电场能有效降低体系的弹性系数、体积模量B、剪切模量G和拉伸模量E,表明外加电场有助于降低体系的刚度。基于B/G,Cauchy压(C12-C44)的结果表明,外加电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晶体的延展性。泊松比(ν)值的提高表明,外加电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晶体的塑性。引入外加电场是有效降低CL-20/EPDM体系的感度和提高体系热力学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三)采用MD模拟方法研究了CL-20/HMX基含能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能量性质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钝感剂、改变CL-20与HMX间的比例以及引入外加电场可以有效地改变含能体系的引发键长度分布,降低N-NO2引发键的最大键长(Lmax),调节和提高含能体系的稳定性。对O和H原子间径向分布函数(RDF)的分析表明,通过改变钝感剂、CL-20与HMX间的比例和外加电场,可以增强氢键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含能体系的稳定性。对势能(PE)、内聚能密度(CED)和N-N引发键能(EN-N)的综合分析表明,通过添加钝感剂和改变CL-20与HMX间的比例可以调节体系的稳定性,外加电场的引入可以提高体系的稳定性。对力学性能的讨论表明主体炸药的配比、钝感剂和外加电场可以显著地调整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主体炸药配比、不同钝感剂和外加电场可以作为调整和改善含能材料性能的途径。(四)采用MD模拟研究了CL-20和系列五唑阴离子盐复合含能体系对外电场的响应机理。对N-N键长分布和H与O原子间RDF等结构特性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外电场可以有效降低N-N引发键键长,增强氢键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热稳定性。基于势能(PE)和内聚能密度(CED)的能量性质分析表明,外电场可以通过降低PE和提高CED来增强体系稳定性。对均方位移(MSD)和扩散系数(D)的动力学行为分析表明,外电场对体系中N5-阴离子的扩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对弹性系数、工程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性能的分析表明,外电场可以显著调节、改善和增强体系的刚性、塑性和延展性等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生物寡聚糖作为一种植物激发子在替代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制备原料丰富,环境无公害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琥珀酰聚糖是由农杆菌和根瘤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经过解聚酶的酶解得到一种由七个葡萄糖和一个半乳糖组成的均一寡聚糖,葡半乳八糖(Riclinoctaose,RiOc)。本论文主要研究了RiOc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诱导剂,在诱导提高植物抗病性方面的应用,同时探究了其诱导机制及应用前
学位
随着现代防御技术的发展,重要军事目标已经实现了地下化与堡垒化,对于战斗部的侵彻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超声速武器平台的快速发展,亦对战斗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传统圆截面战斗部很难适应高超声速武器平台异构型有效载荷空间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以椭圆截面为代表的异型截面战斗部及其相关技术。椭圆截面战斗部因具有武器平台适应性好、有效载荷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而成为高超声速武器平台的首选方案。与传
学位
漆酶(EC 1.10.3.2)是一种典型的含铜氧化还原酶,作用底物广泛,可以催化降解酚类、芳胺类、芳香羧酸类等有机化合物,在纺织工业、医药工业、有毒污水处理及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较于游离漆酶,固定化漆酶具有可重复利用性,且提高了漆酶的稳定性和极端环境耐受性,可以实现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催化降解。然而,传统的固定化漆酶多采用共价结合法,这不仅对酶的原始构象产生影响,导致其活性降低,
学位
基于信号放大策略的生物传感器在即时诊断中必不可少,它具有无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即可检测极低浓度(10-9至10-18 mol/L)生物标志物的优点。由于自由基聚合在链增长过程中的固有放大作用,可以有效地代替常规的酶或纳米粒子作为信号放大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基于聚合物信号放大的生物检测受益于不同类型的引发反应和多种单体选择,使其适用于不同的传感条件和检测方法。本论文发展了在生物检
学位
传统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断推动了先进电化学储能/转换设备的发展,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现如今,超级电容器因其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速率,超长的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安全性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尤其对于混合型超级电容器通过以电池型材料为正极,电容型材料为负极,有效结合了二次电池和传统电容器的优点,填补了两者之间性能的空白。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本文以镍钴基材料为基础,开
学位
利用电化学还原将CO2直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是解决因CO2过量排放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有效技术之一。以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产生的电力驱动电催化CO2还原,不仅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存储,也能够实现从化石燃料经济过渡到可持续的二氧化碳经济。然而,CO2的热力学稳定性高,反应动力学缓慢,使得电催化CO2还原需要克服较大的能垒。同时,动力学上更容易的析氢反应(HER)通常与CO2还
学位
期刊
向高能材料中添加活性金属及其氢化物是一种提高能量释放的有效途径。高活性金属及其氢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推进、航空航天、炸药、燃料等能源领域。铝和氢化铝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活性金属组分。本文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多种典型高能材料包括2,2’,4,4’,6,6’—六硝基芪(HNS)、1,3,5,7-四硝基-1,3,5,7-四氮杂环辛烷(HMX)、1,3,5-三硝基-1,3,5-三氮杂环己
学位
可见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可见光催化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成为了有机合成领域不可或缺的有力研究手段之一。光催化反应不仅能够克服常规反应条件下难以跨越的反应能垒,同时还具备反应条件温和、过程易于控制的特点。胺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合成砌块和中间体,如何将简单易得的胺类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合物,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了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的脂肪伯胺和仲胺的转化反应
学位
我国目前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的现象,但相对贫困和突发性贫困仍然存在,因病致贫就是其中的一大威胁。疾病带来的潜在致贫风险威胁着每位居民,即便是小康乃至富裕家庭在遭遇重大疾病时也难免向贫困滑落。因此,如何通过治理方式的革新从整体上逐层化解因病致贫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因病致贫看作是多重脆弱性叠加下、风险冲击的结果,是每个居民都面临的潜在威胁,并基于贫困脆弱性分析框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