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候祠建筑群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许多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得越来越快。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挖掘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提炼其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成就,使它们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观点,对成都武侯祠建筑群进行详细的研究。武侯祠建筑群是儒家文化和兵家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建筑的处理上采取中原传统建筑形式与四川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结合,气势恢宏。同时,它又受到礼制的制约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建筑布局、建筑空间环境塑造、建筑构架设计、装饰手法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方,使成都武侯祠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力求通过对建筑群的研究,挖掘出建筑群所蕴含的独特地域文化,总结其在建筑技术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文章以分析武侯祠建筑群自身的建筑现象作为主要的脉络,以对比其他地方或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作为文章的隐含支线,把研究武侯祠建筑群进行适当的扩展,以丰富研究的内容,提升研究的深度。   文章通过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笔者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建筑群兴建前后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总结出建筑群产生的文化因素,并勾绘出该古建筑群发展演变的脉络,使其对武侯祠的兴衰历程有大致的了解。   本文分为四章:首先对武侯祠建筑群的选址布局、空间构成,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理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系统的分析,力求将武侯祠建筑群的环境、空间特色较全面完整的描绘出来;其次是以《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原》为基础,对武侯祠的木构营造技术及装修装饰做法进行分析,通过官式建筑做法和地方建筑做法的比较,探寻武侯祠在技术风格上独特的地域特色。最后通过研究分析成果,深层次的挖掘建筑现象中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武侯祠建筑群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环境信息。   笔者也想通过写作论文的过程,在了解与学习运用研究传统建筑方法的同时,更能从研究的成果中,找出能为在建筑创作与学术研究方面的实用性成果,以达到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发扬的目的。
其他文献
书院村坐落于济南平阴县洪范池镇驻地东约一公里,被泰山余脉天池山所环抱,因明代东流书院而得名。山水相间的自然地理环境,恰恰与我国风水理念中的理想选址格局向契合;层级清晰
样式雷圆明园图档综合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及建筑图档综合研究”的子项课题,目标在于系统鉴定现存样式雷图档中3000余件有关圆明园的图档。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的快速更新,新城市、新建筑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遗失,使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渐渐地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随着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开展群众体育和普及体育活动的载体,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历史,而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城市滨河空间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滨河空间环境破坏、开发无序等问题。现阶段对城市滨河空
不确定性是城市规划和开发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城市规划就是要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出合理恰当的预先安排。当前我国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址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目前,全世界都在探索遗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村落的原始结构。在面对村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社会化的困难。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也受到了不同
现代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教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工业社会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迈进是一种必然趋势。我
海德格尔的定居概念在哲学上揭示了人与场地的关系,定居是人存在于大地之上的方式,因而,长期以来建筑都是作为固定工程形态,显示出与场地的特定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在人类不断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