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对旁观者社会知觉的影响——基于双重加工过程的验证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2846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做道德判断的心理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却较少考察道德判断存在的社会性影响。近期研究指出,旁观者能依据道德判断推断决策者的人格特质,他们通常对道义决策者有更积极的印象评价,认为道义决策者比功利决策者更值得信赖,但目前研究没有系统的从社会知觉主要内容维度来考察这些推断,也尚未明确这些推断是基于怎样的过程形成的。相关研究指出,人们十分关注推动他人做道德判断的人格特质因素,情感需求会让人们更在意他人的热情特质,认知需求会让人们更在意他人的能力特质。也有研究指出人们通常会将热情特质与直觉化的情绪加工联系,将能力特质与理性化的认知加工联系。而道德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功利判断能够反映决策者更高的认知推理水平,道义判断能够反映决策者更高的情绪反应水平。据此本研究认为,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对旁观者的社会知觉存在影响,该影响可能是基于旁观者对决策者双重加工过程的知觉形成的。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知觉的热情、能力与道德三个基础评价维度出发,基于双重加工过程来考察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是怎样影响旁观者对决策者的社会知觉的。
  本研究共包括3个研究。研究1探讨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对旁观者社会知觉评价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采用经典的高冲突两难困境,采取2(道德判断类型:功利判断、道义判断)×3(评价维度:热情、能力、道德)的混合设计,考察在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下旁观者对决策者的社会知觉在各维度上的评价差异;实验1b同时采用高冲突与低冲突两难困境,采取2(情境冲突类型:高冲突、低冲突)×2(道德判断类型:功利判断、道义判断)×3(评价维度:热情、能力、道德)的混合设计,分别考察在高低冲突两难困境中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下,旁观者对决策者的社会知觉在各维度上的评价差异;社会知觉作为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表征,在知觉评价过程中通常会伴有外在的情绪体验,因此实验1b也同时考察不同条件下旁观者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厌恶、愤怒、悲伤、同情、内疚、钦佩)的唤醒程度差异。为进一步探讨旁观者对决策者的社会知觉评价是否受对决策者双重加工过程知觉的影响,研究2采取2(道德判断类型:功利判断、道义判断)×3(评价维度:热情、能力、道德)的混合设计,考察在不同道德判断类型条件下旁观者对决策者社会知觉在各维度上的评价差异以及被试对决策者双重加工水平的知觉,并深入验证该知觉对旁观者社会知觉评价起到的重要中介作用。为扩展研究结果并深入考察道德判断具备的社会性影响,研究3采取2(道德判断类型:功利判断、道义判断)×3(辩护理由:情绪感受、认知推理、无理由)×3(评价维度:热情、能力、道德)的混合设计,考察基于双重加工过程的辩护理由对旁观者社会知觉评价的影响,及旁观者在不同社交情境中选择不同决策者作为特定社会角色(同伴、总经理、志愿者)的可能性,以此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在影响旁观者社会知觉的同时,是否也会对旁观者的社会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1)旁观者倾向于评价做道义判断的决策者高热情高道德但相对低能力,做功利判断的决策者高能力但相对低热情低道德;(2)旁观者知觉低冲突两难困境中的功利决策者较少经历情绪反应加工,对这类决策者的热情、能力与道德评价均较低;(3)低冲突情境中的功利判断会唤醒旁观者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高冲突情境中的功利判断会唤醒旁观者更高的钦佩情绪,道义判断会唤醒其更高的负性情绪体验;(4)旁观者认为道义决策者的情绪反应水平更高,对其热情维度的评价更高;旁观者认为功利决策者的认知推理水平更高,对其的能力维度的评价更高;旁观者倾向于对高热情高能力的决策者做高道德评价;(5)对道义判断采取情绪反应辩护,对功利判断采取认知推理辩护都会显著提高旁观者对决策者道德维度的评价;(6)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旁观者倾向于选择功利决策者担任企业总经理,道义决策者作为游戏同伴,并认为那些对道德判断做出合理解释的决策者最适合成为负责物质分配的志愿者。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会影响旁观者的社会知觉,这一影响受旁观者对决策者双重加工水平知觉的影响;(2)对决策者双重加工水平的知觉会影响旁观者对决策者热情与能力维度的知觉评价,社会知觉的道德维度是基于热情和能力维度的综合评估;(3)旁观者不仅关注决策者的道德判断结果,也关注决策者做出道德判断的理由,对道德判断采取合理解释使决策者更具道德;(4)两难困境中的道德判断不仅会影响旁观者的社会知觉,也会同时唤醒旁观者的外在情绪体验,并最终影响旁观者在特定社交情境中的社会行为。
其他文献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站的出现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了另一重要场所。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主流社交网站的网民使用率分别占我国整体网民的83.4%、58.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且以青少年群体为主。  尽管社交网站的出现为关系的联接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用户频繁
学位
阐述了精铸管件的工艺探索,提出在今后的熔模精铸管件的铸造生产中应注意的几点铸造工艺性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关键因素。即网络社交是如何通过依恋和自恋来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本文研究过程: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类型、是否单身上进行差异性检验。其次,本文对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网络社交、依恋、自恋与婚恋观进行了相关分析。然后,本文对网络社交对婚恋观的影响中依恋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自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分析。最后通过
学位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自我在大脑中被表征为一种“整合剂(integrativeglue)”,对人类知觉、记忆、情绪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产生广泛影响。根据前人研究,自我的这种作用同样被发现在奖赏领域,即当奖赏与自我关联时(与他人关联相比),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神经反应。已有研究提出了自我和奖赏加工的三种关系模型:独立模型、整合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以此来阐述两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上的相互关系。然而,自
学位
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
学位
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极容易形成自我污名。当个体产生自我污名后,其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出现各种负性情绪,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持续下降,回避社交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效果,以期减少自我污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拟选取符合标准人数84例。将其随机分为
内感受(interoception)是指个体对来自身体内部的生理信号的知觉,包括饿,饱,渴,胀,冷,热,肌肉松紧,心跳,呼吸等(Cameron,2001;Sherrington,1906;Craig,2002;Khalsaetal.,2017)。虽然内感受的定义一直受到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内感受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包括几个不同维度的复杂过程,如内感受注意(interoceptivea
学位
不同的角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已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有相关变量的研究主要是在出自西方国家学者,但在中国情景下具体的工作—非工作角色整合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缺乏详细的研究论证和解释。因此本研究将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员工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共计482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和验证工作—非工作角
学位
表象扫描与心理旋转是表象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障碍儿童是否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好的视觉表象加工能力呢?本研究在回顾以往个体表象加工能力研究和听力障碍儿童表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Kosslyn等人提出的表象加工子成分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表象扫描和心理旋转进行研究。  采用ERP技术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表象加工特点,共两个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表象扫描任务、客
心理虐待发生概率非常的普遍,发生形式又很隐蔽,不易觉察,在现阶段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探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偏向上存在哪些特点,本研究着重研究情绪认知偏向中的情绪注意偏向和情绪记忆偏向,对17名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和17名未受童年期心理虐待大学生进行行为测量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记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研究一利用点探测范式探讨童年期受心理虐待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的特点,
学位